普京公布9M730“海燕”核动力导弹试射,射程无限远性能如何?
发布日期:2025-08-19 22:32:39 点击次数:153
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的双普峰会算是告一段落了,没啥出乎意料地没达成啥协议。让人挺惊讶的是,俄罗斯连个表面上的让步都没有,大伊万原本还以为俄罗斯会跟特朗普点点样子,让点空中停火呀,分阶段海上停火啥的,结果……人啥也没做。
普京说了一堆甜言蜜语,把特朗普哄得眉开眼笑。什么民主党在2020年选举时搞阴谋,特朗普上任半年就连赢了不少,说得挺得意的,什么都敢讲。之后,特朗普给这次会晤打了满分10分,觉得他跟普京差不多快达成协议了,就剩一点小细节需要处理……关于这个,咱也不好多说,只能感叹一句,人总有弱点嘛,俄罗斯倒是搞清楚特朗普的喜好,研究得挺透彻。
聊点别的吧,俄罗斯似乎又准备搞一次核动力巡航导弹9M730“海燕”的测试。根据公开的情报整理来看,从8月初起,新地岛上的潘科沃试验场动作明显多了起来,那边专门用来试“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设备也开始进行维护和改造了。
从8月8日到9日,航班追踪软件发现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的几架运输机和航测机都去了新地岛,其它不少支援保障飞机,甚至护航的飞机也都拍到了出现在罗佳乔沃空军基地。同时,根据民航组织发布的航行通告,俄罗斯已经在新地岛划出了禁飞区,限制飞行高度在海平面到1.85万米之间。
美国空军派出了一架WC-135R型核采样机奔赴欧洲,还在巴伦支海上不停地来回飞行,种种迹象都显示,俄罗斯已经准备好再次试验“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了,就差看什么时候正式动手了。
关于“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最近的研发和试验进展,咱们可以说,相关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这次可能涉及的测试项目主要是验证弹体的核动力系统和飞行性能,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下的作战能力。至于这弹的技术和战术表现,有消息称它拥有长距离巡航、突防能力强、隐身性能优越,整体来说价值颇高。而对俄军的战略核力量来说,加入“海燕”意味着核威慑能力进一步增强,战术上的灵活性提升,战略布局也更具多样化,实在是对现有核威慑体系的有力补充。
“海燕”这款核动力巡航导弹的研发工作,始终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技术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力求在核动力系统、飞行控制以及隐身特性上有所突破。这次研发的重点可说是提升弹体续航和突防能力,让它具备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战场适应性。整体看,研发进度比较快,目标也相当明确,就是要让“海燕”在未来的战略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增强核威慑和打击能力。
从研发和测试的角度来看,“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曾试验过的核动力飞机项目。
1961年,苏联部长会议研究决定,图波列夫设计局曾经对一架图-95战略轰炸机进行改造,装配了一套开式循环核反应堆,进行了试飞。虽然最终没有成型,且因为采用了开式反应堆,导致严重的核污染,但至少证明了飞机载核动力系统的可行性。这宽一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套机载核动力的研发资料,又在这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发,也就是咱们现在见到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
只不过,“海燕”这次测试啊,真是弄得有点一波三折的意思:
听说,这种弹的模式堆早在2003年就开始做测试了,至于遥测弹的试验,从2016年就开始啦,不过一直没啥太大的成功率。
2018年3月,普京在他的《国情咨文》里头第一次提到了“海燕”的存在。
紧接着,在2019年8月,卡普斯京亚尔导弹靶场爆发了一次猛烈的爆炸,大家传说这次事故就是“海燕”巡航导弹测试过程中出了问题而引发的。
到了2021年1月,“海燕”巡航导弹在新地岛展开了测试,结果也算是挺折腾的,四年下来测试次数不多,到了2023年10月的瓦尔代俱乐部论坛上,普京又宣布“海燕”的试验已经顺利结束了。
不过当时俄罗斯国内因为瓦格纳的兵变事件搞得人心惶惶,普京这么说大体也是为了安抚民心吧。毕竟以美国对新地岛试验场的监控频率和力度来看,要是真在那儿搞了新一轮的“海燕”试验,美国肯定是少不了掌握些消息的。
综合来看,“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测试频率和力度,从最初的模型堆到真正装机运行,经过一番磕磕碰碰,尤其是在2018年到2019年在卡普斯京亚尔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事故。到2021年在新地岛进行的测试基本算是成功了。从2021年到2023年,以及2023年到2025年的时间里,似乎没有明确的测试消息曝光。此次俄军对“海燕”的测试,大伊万觉得,大概率是经过大范围的改良优化之后的第一次全面弹射试验。
“海燕”导弹的性能怎样啊?其实,它的火力覆盖范围很广,能对多个目标进行精准打击;速度快,反应迅捷,具备一定的突防能力。另外,它的续航时间也不错,可以远距离执行任务,隐身性能提升,能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穿插灵活。不光如此,“海燕”还装备了先进的导航系统,确保在各种战况下都能准确命中目标。这些性能综合起来,使它成为俄军海上力量中的一支强大火力点。
“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跟以前的版本比起来,可能在续航能力和隐身性能上有所增强,毕竟核动力让它能跑得更远不用担心耗电问题,续航时间大大延长,能在更远的距离上保持攻击能力。再说,它的机动性也有提升,配合最新的导航系统,打击精准度更高,反应速度快,战术灵活性增强。而在某些设计细节上,可能还会加入一些先进的防御措施,让它在复杂环境下抵挡反制手段。总的来说,这些变化都让“海燕”在战场上的战术表现更加出色,战斗力明显提升。
先谈谈核反应堆的设计布局,目前,飞航式武器所搭载的机载核反应堆,基本可以分为开式循环和闭式循环两种形式。这两种结构都是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能,把空气加热到超高温,然后通过喷管排出,也就是说,核反应堆在这里同时兼具外涵道、压气机和燃烧室的功能。至于开式循环,就是将核反应堆加热的空气直接排出发动机;而闭式循环则用热交换器来完成空气的加热过程。
前者的结构比较简单,但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核污染问题,因为排放出来的高温高压空气会携带大量的放射性核素。而后者的反应堆设计是完全封闭的热循环系统,空气经过热交换器后再循环,不直接与核反应堆接触,避免了放射性污染。不过,这种封闭的热交换系统结构相当复杂,对于核动力飞机来说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案,但对于飞航式导弹来说,内部空间有限,能不能安放下这么复杂、重量又挺大的热交换系统还不一定。曾经“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试飞时,有人似乎查到它带有放射性污染,还留有灰色的尾迹,猜测它采用了开式循环结构。
因此,大伊万觉得,这次“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试验中,是否用了技术更先进、对环境也更“善待”的闭式循环结构,成了这次测试里一个挺值得关注的亮点。
从导弹的技战术性能来看,“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外形和尺寸基本已经确定了。这款弹长9米,带上固体火箭助推器后总长度超过10米,弹体直径大约1米,起飞重量超过3吨。相比之下——俄罗斯空天军用的X-101巡航导弹长7.45米,发射重量为2.3吨;X-55弹体长6米,发射重量1.25吨。明显看出,“海燕”是一款体积和重量都相当大的巡航导弹,但从理论角度讲,它还是能装进图-160战略轰炸机的弹仓的。毕竟,图-160的弹舱长度达到11米。而关于“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续航能力……由于采用核动力系统,航程几乎可以说无限远。
在一些基本性能已经敲定,而且载荷大概率也是核战斗部的情况下,大伊万的观点认为,“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在性能方面,主要可以关注这几方面:
首要的方面就是这款弹的外观设计,没错,如今关于“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外形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猜测,有人说像大号的X-101导弹,也有人猜测核动力发动机可能采用外挂式结构。目前所有“海燕”巡航导弹的照片都模糊不清,看不出它的真实轮廓,所以只能等正式公布后,才能弄清楚“海燕”的具体外形。
再一个就得提到这款弹的载荷配置了。毕竟,作为战略级别的巡航导弹,“海燕”不仅承担着核打击的重任,偏偏还采用亚音速飞行的设计,所以在突防方面得格外用心,进行特别优化;再者,“海燕”选用核动力体系,配备核战斗部,加上本身体积就不小,内部的战斗部和燃油舱空间就被压缩得厉害。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看,这导弹的空间可以用来容纳多种复杂的航电设备系统。
大伊万觉得,“海燕”这款弹的航电系统设备,可能有那么点本事,能在飞行中自动分析威胁情况,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自动规划路径,进行突防。此外,还可能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应对各种拦截手段。至于它到底具备哪些具体功能,这还得继续观察看。
说到“海燕”,这家伙的弹载航电系统,给人一种挺厉害的感觉,似乎能在空中自主识别威胁,再自动调节飞行路线,巧妙避开敌人的拦截。再加上软硬件的结合,似乎也能应对各种拦截手段,挺有看头。到底实际表现怎么样,还得看后续的实际运用和测试结果。
不过,大伊万的看法……倒感觉,俄罗斯搞的那些新东西,比如核动力巡航导弹或者核动力鱼雷啥的……多少有点偏离常规的感觉。
核鱼雷倒还可以接受,毕竟水下兵器的反制到现在还挺难搞的,核攻击的突然性还是能保证一些效果。只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水下通信这块。至于核动力巡航导弹,这玩意儿研发确实挺难的,战场上的存活率跟战略炸机差不多,突防能力跟弹道导弹比也没啥明显优势。
大伊万现在也不太清楚俄罗斯搞这个核动力巡航导弹到底啥意思,要说是为了借“海燕”研发项目来巩固自己在飞行式武器核动力技术上的积累,还比较合理;或者为了作为新的战略武器条约谈判的筹码,也还能理解。不过在普京和特朗普会晤之前后,俄罗斯又开始新一轮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测试,战略上的炫耀意味变得更浓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