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大代表团来访,对华提出一无理条件,中方亮明底线:想谈,必须对等!
发布日期:2025-09-18 20:29:20 点击次数:149
七年没见,英国人带着“史上最大”的代表团,浩浩荡荡地来了。
商业贸易大臣亲自领队,身后跟着一百多家英国的顶梁柱企业。
从金融到汽车,从医药到零售,恨不得把整个英国的家底都搬了过来。
这阵仗,摆明了是想在中国市场干一票大的。
毕竟,中英之间这个高级别的经贸对话,已经停了整整七年。
可这趟看似诚意满满的“破冰之旅”,英国人却没安好心。
他们在北京的会上,当面提了个要求:想在中国盖一座新使馆。
理由听着也挺像回事儿:现在的楼太老了,都快成危房了。
日子不好过只能来敲门
英国人为什么这么着急上火?
说白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脱欧的后劲儿还没缓过来,高通胀又压得人喘不过气。
经济增长乏力,国债利率飙升,脑袋上悬着两把剑。
这时候,谁是救命稻草,他们心里门儿清。
中国可是英国第五大出口市场,每天的生意流水高达3.6亿美元。
这块肥肉,谁敢说扔就扔?
所以别看他们来时锣鼓喧天,其实是兜里没钱,上门求援来了。
想盖新楼先拆自家旧墙
就在英国人急着谈生意的时候,外交上的小算盘却打得叮当响。
想在北京盖新楼改善条件?听起来没毛病。
可扭头看看他们在伦敦干的好事儿?
早在2018年,咱们就买下了黄金地段,准备建一座欧洲最大的使馆。
结果呢?审批一拖再拖,理由一个比一个离谱。
最近又说,我们的图纸里有些地方“涂黑”了,看不清内部。
这借口,小学生听了都得摇头。
外交馆舍出于安全考虑,保密处理是国际惯行,他们能不懂?
一边卡着我们的项目,一边又求着我们开绿灯,这双标玩得太低级。
外交天平讲究个对等
面对这种操作,我们的态度也很明确:少来这套。
外交部发言人把话讲得明明白白:想让我们帮忙可以,相互的。
这潜台词就是:你在伦敦的审批什么时候动,我们在北京的锄头就什么时候动。
这不是赌气,这是国际关系里最基本的规矩——相互尊重。
生意归生意,中英经贸合作的盘子确实很大,谁都离不开谁。
但想让经济合作顺顺利利,政治互信这个地基必须打牢。
地基不稳,盖再高的楼也得塌。
结语
英国人这次政策转向,其实逻辑很简单,就是被现实教育了。
过去几年,伦敦亦步亦趋地跟着华盛顿,在对华政策上搞“统一行动”。
结果呢?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啥好处没捞着。
特别是特朗普重掌白宫,“美国优先”的调门又起,欧洲盟友们心里都打着鼓。
伦敦终于开始琢磨,把身家性命全绑在美国的战车上,靠谱吗?
这次主动示好,正是这种反思的结果。
中英经济的互补性摆在那,合作潜力巨大。
但使馆这件事,就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着英国人的诚意。
还想一边吃着中国的饭,一边砸着中国的锅,那是不可能的。
想盖新楼?门开着,但钥匙,在英国人自己手里攥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