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澳洲储能市场迎来23亿户储补贴,国内企业如何入局?

发布日期:2025-09-18 22:37:06 点击次数:194

【摘要】近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推出23亿的户储补贴。这对于目前户储存量渗透率仅7%的澳洲市场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这给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机会,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全球化战略也能借此积累宝贵经验。

同时,考虑到补贴的持续性可能有限,国内企业需要尽快抓住政策节点、适应合规要求,在窗口期关闭前与本土生态深度融合。

以下为正文:

01

23亿户储补贴正式实施

2025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推出“家用电池降价计划”(Cheaper Home Batteries Program),并同步修订《可再生能源(电力)条例2001》,明确将家用储能电池系统(solar batteries)纳入小型可再生能源激励计划(SRES)。

用户可凭STC抵扣安装成本,可以覆盖20%-30%的安装费用,即每千瓦时最高补贴约372澳元,补贴金额逐年递减,预计2030年结束。

这一户储补贴政策的颁布一方面是出于能源转型需求。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实现“零碳电力”和“可负担能源”战略,分布式光伏渗透率正逐渐提高,但储能配套不足。户储系统可将光伏富余电力储存并用于晚高峰,实现削峰填谷,提升电网稳定性,降低整体电力系统成本。

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居民用电压力,电价高涨是民生痛点,补贴政策旨在降低居民电费支出,通过储能系统减少对电网的依赖,尤其在光伏普及率高的地区,进一步提升能源自给率。

目前,该政策已实施约两个月。

02

规模激增、结构转变

补贴政策对产品和安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通过STC登记与核查机制进行全面监管。

产品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01.必须为电化学储能系统(如磷酸铁锂);

02.列入CleanEnergyCouncil(CEC)认证产品目录;

03.储能容量为5kWh-100kWh,超出范围不予补贴;

04.需与新建或既有光伏系统配套安装;

05.仅补贴前50kWh的可用储能容量。

在国家政策补贴之外,各州也分别出台了不同的补贴政策,与国家政策补贴可叠加运行。

政策的激励效果立竿见影。数据显示,仅补贴政策正式实施的首月(7月),澳大利亚共安装了19592套电池系统,相当于去年全年电池安装总量(74582)的26%,总容量达344.1兆瓦时。

考虑到政策允许用户从4月初开始安装电池,只要该电池在7月1日计划正式启动前未通电进行测试和认证,即可享受补贴,所以这一安装量可能是4、5、6、7四个月的总和,但增势仍然明显。

不同地区的安装量也有所差异,数据显示,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为:新南威尔士州(NSW)7347套、昆士兰州(QLD)4159套、南澳大利亚州(SA)3052套。

在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澳洲储能市场也展现出多重趋势。

首先,安装结构分化。在补贴刺激下,已安装光伏的用户选择加装电池,推动仅加装储能的项目(ESS-only)销量激增,存量改造成为市场主力。

其二,储能比例反超光伏。2025年5月,电池系统销量首次超过光伏系统;7月中旬的一周内,每安装100个光伏系统,就对应安装137个电池系统,储能配套需求爆发。

其三,电池性能升级。户用储能电池的安装容量从历史平均的10-12千瓦时,跃升至7月的17-18千瓦时;输出功率方面,5千瓦仍是主流,但7千瓦和10千瓦的普及度正在快速提升。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一定范围内,电池容量越大,获得的补贴也越多。

03

中国新能源如何入局

从存量数据来看,澳大利亚自2008年以来已安装400万个户用光伏系统,但截至2025年年中,户用储能系统总量仅超32万(含7月新增),对应总容量3.6吉瓦时,储能普及率仅为8%。对比德国(480万个光伏系统对应200万套储能,总容量18.3吉瓦时),澳大利亚的储能改造空间依然巨大。

但是,政策对储能产品的技术标准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电池容量(5-100kWh)、循环寿命(10年以上)、充放电效率(≥90%)等,并要求产品通过清洁能源委员会(CEC)认证。这类标准将拉开一部分新能源厂商的身位。

CEC认证和对SAA安装规范的适配是市场准入的关键,属于入局的门槛。

对于国内主要做工商储或大储的企业而言,如果想进入户储市场,就必须尽快补齐产品线,拿到该有的认证。更重要的是,产品之外,企业还需要协助安装商建立高效的合规文件存档与管理流程,在全流程做好运维合规。

以思格新能源为例,2025年3月,思格新能源以17.4%市场份额成为澳洲户用储能系统市占率第一的品牌,从去年10月份拿到澳大利亚市场准入的CEC列名到拿下第一仅花费了6个月时间。

2025年5月,思格新能源在澳洲户用储能系统市占率为31.4%,连续三个月位居第一,超越特斯拉、华为等竞争对手。

一方面,思格新能源的快速成功主要归功于其产品的“五合一”高度集成设计,它将光伏逆变器、储能电池、EV双向充电桩、能源管理系统(EMS)和备用电源模块整合在一个时尚的机柜中。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简化了安装,提升了美观度,精准地击中了市场痛点。

另一方面,随着澳洲储能市场的进一步放量,思格新能源有望迎来销量进一步提升,阳光、沃太和固德威等在澳洲领先的中国新能源厂商也有望吃到补贴政策的第一波红利。

同时,储能产品的竞争已延伸至“软件+生态”维度。行业的竞争逻辑变为提供包含智能逆变器、能源管理系统(EMS)以及符合澳洲VPP通信协议的一体化储能解决方案。澳媒报道的新型零售模式正在兴起,这为能够提供整包方案的中国供应商创造了绝佳机会。

不过,长期来看,澳洲的政策补贴持续性不足,Solar Quotes的分析师Ronald Brakels提出两个不同情景下的数据模型,揭示了资金提前耗尽的巨大风险。

在高速增长情景下,他提出“如果平均可用电池容量为17kWh,今年下半年在联邦补贴下安装了7.5万套,2026年年安装量增长三分之一达到13.3万套,2027年再增至17.7万套,那么资金将在2028年初耗尽。”

即使是在温和增长情境下,资金也将在2028年10月底左右用完。并且,这个推算还假设所有资金都用于电池补贴,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其他行政成本,资金实际耗尽的时间可能会更早。

因此,中国新能源厂商在依靠政策补贴快速蚕食市场的同时,也需要备好余粮,同时迅速将这一波红利转化为当地的可持续客户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04

尾声

政策补贴的刺激下,澳洲储能市场正迎来规模激增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对于想要入局的中国新能源厂商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抓住政策节点、快速适应合规要求、与本土生态深度融合,是一个紧凑的战略链条。

同时,澳洲市场给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机会,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全球化战略也能借此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