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急了要告罗永浩,预制菜卖现炒价,这钱花得冤不冤?
发布日期:2025-09-19 05:44:03 点击次数:157
得,贾国龙这三个“一定”,吼得山响,不知道的还以为罗永浩刨了他家祖坟。
这股子狠劲儿,就差把“我跟你拼了”刻在脑门上了。
结果呢?
来龙去脉扒干净了,就是一个事儿:老罗带同事搓了一顿西贝,花了八百多块,吃完不爽,上网发了个“差评”。
就这么点事,闹得满城风雨。
咱们把镜头拉回到那顿饭。
五个大男人,点了十三道菜,有鱼有肉有莜面,账单八百出头。
在北京这地界儿,人均一百六,进个窗明几净的馆子,说实话,这价格真不算捅破天。
可老罗是谁?
一个靠“较真”吃饭的男人,他的吐槽,字字都敲在鼓点上:“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瞧见没,关键词不是“贵”,是“预制菜”加上“贵”。
这组合拳打出来,性质就变了。
这就好比你在相亲网站上看到一姑娘,照片精修得跟仙女下凡似的,你心动了,花了大价钱约出来,结果发现真人跟照片判若两人。
你能说她不美吗?
可能也还行,但你那口气就是咽不下去。
你气的不是她本人长啥样,气的是那种被照片骗了的感觉。
消费者对西贝的愤怒,同理。
我们走进餐厅,闻着饭菜香,看着后厨忙活的影子,默认付的钱里,包含了食材的新鲜费、厨师的手艺费,还有那份独一无二的人间“锅气”。
结果你告诉我,我吃的牛大骨、酸菜鱼,都是大老远从中央厨房送来的料理包,到店里“叮”一下就上桌了?
那我干嘛不去便利店买盒饭呢。
这一下,就把整个餐饮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给掀了。
预制菜这玩意儿,本身没罪,标准化生产能保证口味稳定,还能降成本,大家都懂。
可坏就坏在,有些餐厅偏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一边享受着工业化的红利,一边又想立着“匠心手作”的牌坊,卖着“现炒”的价钱。
这种又当又立的姿态,在今天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迟早要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贾老板的反应,堪称一场灾难级公关。
他没去解释预制菜和现做的比例,也没去探讨定价的合理性,而是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罗永浩的“动机”。
他说老罗作为消费者,吃饭时屁都没放一个,吃完回去就变身“黑公关”,这是不讲武德。
这话说的,外行听着有理,内行听着想笑。
消费者评价商品,难道还分“事前”和“售后”吗?
我在你店里吃得不爽,非得当着全店人的面跟服务员吵一架,才算“正当维权”?
这逻辑,简直梦回大清。
更好笑的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贾老板前脚哭诉“西贝贵是最大的冤案”,后脚就被网友扒出他自己当年的“金句”:“越高级的菜,预制化程度越高。”
这……自己打自己脸,疼不疼啊?
这场闹剧,从头到尾,其实跟罗永浩关系不大,他只是那个不小心点燃了火药桶的人。
真正的主角,是所有消费者对消费者知情权日益增长的焦虑。
我们有权利知道,我们花钱买到的,到底是什么。
是厨师在灶台前的汗水,还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你可以卖预制菜,没问题,但请你在菜单上标出来,把选择权还给顾客。
西贝后来的补救措施,比如开放后厨、搞个“罗永浩菜单”,看着挺热闹,但总觉得有点避重就轻。
开放后厨能看到什么?
核心的供应链和半成品加工过程,你能看到吗?
那个所谓的“罗永浩菜单”,与其说是道歉,不如说是一种带着怨气的营销,仿佛在跟所有人说:“喏,就是这些菜,把他给吃不高兴了,你们也来尝尝?”
这出戏啊,演到最后,没有赢家。
西贝的品牌形象受损,餐饮业的信任危机加剧。
而我们这些看客,除了多了点饭桌上的谈资,似乎也没得到什么。
或许,唯一的收获就是,下次再有餐厅标榜自己“纯手工”、“古法制作”时,我们心里得多打个问号了。
毕竟,商业的世界里,故事讲得再好听,最终还得看味道和良心。
您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