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炮灰到无人:火炮革命来临,战场上只剩机器轰鸣
发布日期:2025-10-09 17:40:39 点击次数:145
战场上,最可怕的声音不是炮火的轰鸣,而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蚊子般的嗡嗡声。
对于乌克兰前线的炮兵来说,这声音就是死神的预告。头顶上盘旋的无人机,意味着你的位置、你的补给线、你的一切,在几秒钟内就会变成敌方屏幕上的一个红点。传统的“打了就跑”战术在这种近乎透明的战场上,跑得再快,也快不过数据链。
这种血淋淋的现实,催生了一场几乎没有硝烟的革命。如果战场上最危险的岗位,突然不再需要人了呢?
德国人的想法似乎更直接一些。他们搞出来的RCH155自行火炮,看上去就像是把一个全自动的炮塔直接焊在了“拳师犬”装甲车的底盘上。这东西最绝的地方在于,车组就两个人,舒舒服服地坐在驾驶舱里,与后面的开火装置完全隔离。理论上,它甚至可以在公路上跑着的时候,就把155毫米的炮弹精准地送出去。开火,成了一件按按钮就能解决的事情,不再需要一群人满头大汗地搬运、装填。
这已经不是什么科幻概念了。瑞典的“弓箭手”自行火炮早就实现了炮塔的自动化,把人员暴露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而韩国韩华集团的K9A2“雷霆”,更是把乘员从五个人硬生生砍到了三个人,射速反而还上去了。自动化在这里,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让人活下来。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思路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2025年的“肩并肩”演习,他们在菲律宾的吕宋海峡部署了一套叫NMESIS的系统。这名字听着复杂,说白了就是一个无人驾驶的卡车,上面驼着“海军打击导弹”。这辆不起眼的无人车,静静地停在海岸线上,就成了一个移动的反舰堡垒,能直接封锁关键水道。整个过程中,操作员可能远在几百公里之外,吹着空调看着屏幕。这让“远征前进基地作战”这种新潮的战术理念,从纸上谈兵变成了现实威胁。你看,威慑的最高境界,就是用一个空无一人的机器,在一个关键节点上,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想实现这一切,光有车和炮还不够。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测试的“自主海马斯”(AML),就把重点放在了“潜行”上。它不用主动雷达,而是靠光电传感器这类被动装置来感知环境和导航。这就好比一个刺客,追求的不是大张旗鼓,而是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移动到指定位置,完成致命一击。这种对隐蔽性的极致追求,恰恰说明了大家心里都清楚,未来的战场上,谁先被发现,谁就先出局。
这场变革的路径很清晰,是从“少人化”到“无人化”的渐进过程。先是像K9A2那样,用自动化炮塔减少操作人员。然后,就是像概念中的K9A3或者未来的RCH155自主型号,彻底取消炮塔里的人。中国北方工业的SH-16自行火炮,甚至干脆设计成了有人和无人模式可以随时切换。
更有远见的人,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后勤。德国KNDS集团的概念里,未来的火力单元是分散部署的机器人火炮,后面还跟着一群自主补给车。毕竟,炮弹打光了,再厉害的自主火炮也只是一堆废铁。只有把整个杀伤链,从发现目标到火力投送,再到弹药补给,全部实现自动化,这场革命才算真正完成。
所以,战场正变得越来越安静,也越来越诡异。决定胜负的,可能不再是士兵的勇气,而是一行行代码,一次次悄无声息的自主决策。真正的革命,从来不是在喧嚣中完成的,而是在这片由数据和算法构成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寂静里。未来的战争,或许主角真的是那些在战场上游荡的钢铁幽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