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全红婵术后恢复不佳如何坚持?赛后回应伤情揭示平衡之道

发布日期:2025-11-23 08:08:53 点击次数:85

脚踝还在疼,走楼梯时每一步都牵扯着旧伤。可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全红婵刚拿下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赛后只轻描淡写一句:“恢复不怎么样。”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18岁的奥运冠军,如今已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她白天训练、比赛,晚上补课、写作业,身上贴着肌贴,书包里装着教材。

她不是在“退役前体验校园生活”,而是以现役运动员身份,真正开启了双重人生。

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折射出中国体育人才培养路径的深层变革。过去,运动员常被贴上“重技能轻文化”的标签,职业生涯高度依赖竞技状态,一旦受伤或退役,转型之路便陡然狭窄。而全红婵这一代人,正站在“体教融合”的新起点上——他们的跳板与书桌,不再对立,而是并行。

暨南大学为她量身定制了最长8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她根据赛事安排推迟课程、分段完成学业。她所在的“二沙精英班”,由苏炳添领衔设计课程,内容涵盖运动心理、生物力学、媒体应对等实用模块。线上授课、一对一辅导、假期集中补课,确保她即便在封闭训练中也不中断学习。这不是降低标准的“照顾”,而是重构评价体系的制度创新:比赛成绩可折算学分,日常训练计入考核,真正实现“训中有学、学以致用”。

有人质疑:运动员读大学,是否只是挂名镀金?但数据和案例给出了答案。乒乓球国手孙颖莎、王曼昱在读期间仍保持世界排名前二;跳水名将谢思埸、陈艾森从暨南大学毕业后,顺利转型为教练与体育管理者;邓亚萍退役后攻读剑桥博士,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证明,教育不是竞技的拖累,而是延长职业生命周期的关键缓冲带。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条路正在打破“运动员只能吃青春饭”的宿命。当全红婵在跳台上完成高难度动作时,她不仅是在争夺奖牌,更是在为未来铺路。今天的每一次坚持,都在积累明天的转型资本。教育赋予她的,不只是文凭,而是选择权——不必在伤痛加剧时被迫退役,也不必在巅峰过后迅速消失。

她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脚上的伤还未痊愈,但方向已经清晰。

真正的冠军,不只是战胜对手,更是超越体制的局限,在伤痛与书本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