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高市扬言出兵台海,外媒:若对日动手,中国人无需动员

发布日期:2025-11-24 12:35:17 点击次数:72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里甩出一句“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话说得极硬,还暗示不排除武力介入台海。国际媒体立刻炸开了锅。中国外交部直接用五个“严重”作为回应,国防部更是明确警告,谁要碰红线,后果就是“头破血流”。

事情的本质是,日本在挑衅中国核心利益,还在赌中国不会真的下手。可问题是,这场豪赌里,日本真就没算清楚账。

高市早苗这种说法,并不是一时冲动。她的履历摆在那儿,常年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政治立场极右翼,这次不过是把她一贯的思路推到公开场合。用外部危机去捆绑国内保守派,再拎着这个当“投名状”送给美国,好换取在安全领域的话语权。

她背后那股力量,是想趁机突破战后体制,往“正常国家化”甚至军事化那条路狂奔。可他们忘了,中国早就把应对方案磨得很细了。

政治上,有《反分裂国家法》把底线写进法律。军事上,火箭军能直戳驻日美军基地,航母编队也有区域拒止能力。经济上,中日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贸易额里,中国对日出口的关键零部件占到六成以上。一旦制裁,日本整条产业链都会像拔了骨头一样软下去。

有意思的是,有些外媒还时不时冒出来一句“若对日动手,中国人无需动员”。乍一听是在夸中国的军力,其实有点偷换概念。

第一,这种说法,把现代战争还停留在传统军队对军队的模式上,根本没看到非对称作战、网络战、经济战的比重已经不一样了。中国的无人机产业占全球七成市场份额,真到战时,很多民用产线能立刻转军用。网络战部队的手段,可以让对方的指挥系统瞬间失明。医疗、物流、能源这些平时的民用部门,也都纳入了战时动员预案。

这可不是“无需动员”,而是“平战结合”,动员的规模和速度是系统性的。

第二,他们低估了日本身后的美日同盟链条。一旦台海冲突升级,日本有很大可能会变成美国“印太战略”的马前卒。那样,中国同时面对的就不只是日本,还可能有美日韩澳印多国的联动压力。

俄媒分析过,光靠现役的两百万部队,持久战肯定不够用。可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早就铺开了,民企直接被纳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像华为的5G通信,可以上战场,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可以当装备续航保障。这种隐形动员能力,是真正的底牌。

高市早苗的底气,还和日本右翼情绪的抬头有关。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限制军事发展,可近年他们一步步突破,先是“防卫省升格”,再到海外派兵。民调里支持率飙到82%,很多人幻想重现“强大日本”,可几乎没人提从甲午到抗战,日本每次挑衅中国,最终都惨败收场。

现在,中国GDP是日本的三倍,军费是四倍,还有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真要硬刚,高市早苗口中的“存亡危机”用不了多久就可能变成现实。

不过,这局面也不是只看拳头。中日关系里的复杂之处在于,除了威慑,还有利益捆绑。比如在RCEP框架下,中日贸易额还在涨,中国对日投资覆盖制造业和服务业。通过经济合作和外交斡旋,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分化了美日同盟的凝聚力。

这就是“双轨策略”,一边亮肌肉,一边给甜头。该遏制的遏制,该勾的勾,不让局面轻易滑向失控。

想想这几十年,中国一直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是没记性,而是知道真正的安全感,光靠武力是不够的。但只要有人想把历史的错误再演一遍,那迎上的不仅仅是“头破血流”,可能是整个国家的沉没。

所以,高市早苗的发言,不是孤立的口误,而是中日博弈下的一颗试探棋子。日本国内有人为她叫好,美国也乐意看热闹。但热闹背后,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谁走到尽头,就必然要面对真实的代价。

历史的教训摆着,实力的差距也摆着。挑衅可以很轻松地说出口,可真到了台海的风浪卷起来,谁能坐得住,谁会被拍翻,账是要清清楚楚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