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棘手!专家称广东100%的蚊子已出现抗药性,改用“生物防控”
发布日期:2025-08-18 21:38:45 点击次数:70
佛山这次因为基孔肯雅热病毒,整个广东都像打了一场“灭蚊大战”。街头能看到有人在喷药,居民家里点蚊香、电蚊香液、挂驱蚊器,能灭蚊的办法基本都上了。家家户户也开始大扫除,把花盆积水、旧轮胎、楼顶绿植这些容易藏水的死角清理干净,甚至有地方把人行道树根周围浇上了水泥,生怕给蚊子留下一点落脚地。
事态其实不小。全球已有上百个国家报告病例,数百万面临感染风险。这个病毒有个骇人的外号——“关节毁灭者”,因为大约三成患者会出现长期关节僵硬、疼痛,很多人几个月都难恢复。正因如此,一旦有人疑似感染,卫生部门会要求及时就医,必要时隔离观察,防止感染扩大。
要说明一下传染方式:基孔肯雅热主要靠带病毒的蚊子叮咬传播,并不是人与人直接接触就会传染。所以灭蚊、控制孳生源是真正的关键。可麻烦也来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后,蚊子开始产生抗药性,很多传统方法效果直线下降。
有研究人员指出,广东某些地区的蚊子抗药性非常严重,常见的杀虫剂、蚊香、电蚊片等都不如以前管用。更糟糕的是,这些化学药物并不分敌我,蜻蜓这种捕食蚊子的天敌往往先被杀死,结果是蚊子反而更猖獗——像把保安先赶跑了,坏人留在了城里。
无奈之下,只能转向生物手段。据说当地投放了大批“绝育雄蚊”——不叮人、不吸血的雄性蚊子,通过和野蚊交配让后代不育,逐步压低蚊子数量。规模大概有几千万只,投放策略有讲究:发现一只野蚊附近就会加大投放密度,形成数量压制。还有地方放养泥鳅、投放食蚊鱼,或者种植艾草、引进天然天敌,尽量用生态方式把蚊子管住。
街头喷药的场景看着颇有冲击力,有人觉得像在演化学战,但其实大家也是急了。更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暴发的重灾区多集中在城中村——环境复杂、人口密集、卫生管理薄弱,哪怕喷药也很难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相比之下,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环境常常更整洁,居民自觉性也高一些,阳台种花的邻居家蚊子就少很多。
这场“抗蚊”行动不是某个人能完成的,既需要基层防疫力量,也靠每家每户把卫生做实做细。灭蚊不是简单地打一场“化学仗”,更是保护环境与公共卫生的长期考题。
最后:看到这次风波,我有些思考。疾病防控既要靠技术手段,更离不开大家的日常习惯和公共管理。盲目靠化学药物可能换来短暂安宁,却会带来生态副作用和抗药性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源头治理、社区自治和科学宣传上,让每个人都成为防疫的一部分。公共卫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也要有对邻里的体贴和对未来的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