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俄乌战事促印度警觉:欲胜解放军需重点反思五大方面

发布日期:2025-10-10 04:32:27 点击次数:101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开打,到如今2025年9月还没个休止的迹象。这场战役规模庞大,装备先进,战术也挺新颖,对世界各国的军队影响挺深,印度媒体The Print在2023年2月24日的一篇报道里,专门采访了军方官员,聊到这场冲突带给印度的启示,特别是在面对中国解放军潜在威胁的时候,印度该怎么调整策略。这篇文章总结了五个关于战术和战略的要点,基本戳中了印度军队的痛点。话说回来,印度边境跟中国接壤,高原地形复杂,还和巴基斯坦有老矛盾,这五个方面的建议可不是空谈,要实打实的去反思和检讨才行。

说到物资保障这一块,俄罗斯在前线的补给就显得有点儿捉襟肘见。由于工业链不够完善,许多基本的物资只能靠进口,导致士兵们连鞋子都缺,衣服也不够,更不用说弹药、无人机和导弹了。印度官员坦言,印度得把产业链逐步建立稳固,确保士兵拥有充足的弹药和物资。印度陆军的主力坦克T-90,也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数量超过1700辆,比俄罗斯自己装备的还多一些,但2022年后,部分“老”坦克被转调到乌克兰前线,结果印度的库存变得紧张。再说空军,苏-30战斗机都挺多,有272架,是个骨干力量,但维修和弹药都严重依赖进口俄罗斯,压力不小。

早在2019年,时任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就提醒过,印度在巴基斯坦边境的弹药库存只能维持10天左右,在中方边境大概也就30天左右,这在长时间的持久战中根本撑不下去。印度得努力扩大全球军购规模,特别是要重新采购更多的T-90和苏-30的弹药,但目前俄罗斯的产能大多集中供应乌克兰,印度想抢食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说到中国,那架势就完全不同了,工业体系成熟,军工生产能力强大,从内地经由铁路一路拉到拉萨,再转汽车空运到前线,补给非常顺畅。要自己生产弹药,印度还得解决腐败问题、行政效率低,以及财政紧张的难题,但印度政府一向习惯按部就班,不到打仗的时候,预算还是优先用在硬件采购上,军工基础的投资动力不足。这一番分析下来,印度的短板显而易见,得抓紧补课,把能力赶上来。

第二点跟第一点呼应,强调得提升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为长时间高强度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看俄乌这个局势,打得比预期还要漫长,烈度也大得出乎意料。俄罗斯原打算用20万大军分三路推进,还打算空降兵速战速决,但最终变成了拖累的消耗战。印度官员心里很清楚,面对像中国这样人口多、经济强、军力雄厚的对手,要短时间内完成战术目标几乎不可能,必须提前把弹药和物资储备到位。印度的主要对手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对巴基斯坦,靠规模压制还能用得上,但对中国,要做好持久战的打算。

落实起来,印度可以自己建厂或在海外采购一些民用产品,比如服装啥的,但想搞高端的导弹制导炸弹啥的,就得靠俄罗斯授权和技术,产能有限,没那么快。就弹药、炮弹这些,关键还是要打击腐败提高效率,多拨点经费,但印度军费紧张,优先考虑硬件,基础设施投入见效慢,动力不足。海外买俄系武器也不容易,俄乌双方和西方买家都抢得厉害,印度插不上手。说到底,印度得学着点,别老是在依赖别人,得自己建立一条链条才靠谱。

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但坦克、火炮、装甲车辆这些传统武器依然很有用,步兵的地位还很重要,得有足够多训练有素的步兵去打巷战和野战,控制关键地区。在俄乌战场上,虽然装备挺先进,但步兵们还是得守壕沟、侦察,甚至肉搏,伤亡也不少,两国都在忙着征兵。像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这些城市的战斗就说明了步兵的作用挺关键。中印边境易出现高原、山地,重武器跑不动,步兵在那儿派上大用场。印度人口全全球最多,教育水平这二十年也上去了,征兵也变得容易。说真的,印度陆军传统组织,师、团、营的架构挺多,弄得挺臃肿,反而影响了指挥效率。这点得反思,印度要是能简化一点结构,培养好步兵素质,不光拼人数,更要拼质量。

无人机确实挺重要,但不能把它吹得天花乱坠,别太迷信那套。比如2019年,阿塞拜疆用无人机打得挺牛,乌克兰在俄乌冲突里也用TB-2干掉不少俄军车辆和人员,增强了监视能力,可俄罗斯后来也用柳叶刀和伊朗的蜂群无人机来反制。不过大部分无人机还是会掉,要说它改变战局还为时过早。印度官员建议加强无人机部队,但别把鸡蛋都放一篮子。印度起步晚,实力又弱,长期没怎么重视,虽然战术上挺有潜力,但经验少,这么强调不迷信,反倒不利于长远发展。到2024年,印度模仿乌克兰,采购以色列和国产无人机,组建部队,但还得慢慢积累实战经验。俄乌战役告诉我们,无人机能帮忙侦察和攻击,但电子干扰很多,很容易被击落。印度面对中国压力,得合理平衡发展,不能只盯着一块,需要多方面兼顾。

第五点啊,得提升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你看印度的装备挺杂的,陆军方面用俄、以、英的系统都有,空军又混用俄法美的装备,还自个儿搞点本土制造,战时指挥确实挺难协调。而且海陆空步兵、炮兵、装甲、防空、航天各个领域配合也不算特别顺畅。回想1971年印巴那战,能拿下胜利主要靠三军密切配合,可俄军在安东诺夫机场突袭的时候,空降兵和空军没配合好,结果地面防空误伤了自己人。印度的架构层级也挺繁琐,指挥体系臃肿,用苏联模式,地面指挥空中,信息传达还得经过本军种然后再到友军,效率不太行。海军有点独立性,自己有航空兵和陆战队,跟陆空联练少,合作不够紧密。再说官兵差距挺大,饮食和住宿又隔得远,官兵之间的感情不够融洽。想要改善,就得建立融合的部队体系,去掉一些繁琐机构,赋予前线更大的自主权。可就这事,阻力挺大,军界利益集团很多,各个军种山头主义也深。到2025年,印度国防部定了个目标,要搞改革,推行统一的战区指挥体系,简化军官的结构,提升联合训练的水平。

这些事不就是说印度从俄乌冲突中吸取的教训吗?俄军开战时气势还挺猛的,可补给和协同就差点意思,战线拉长了,损失也不少。印度军方在2023年之后开始反思,2024年增加了国防预算,自己制造弹药、无人机,还搞联合演习,特别是在高原地区改善后勤保障。比平·拉瓦特推动军队现代化,注重联合作战,可惜在2021年12月8日,他开直升机的时候发生坠机,不幸身亡。接棒的人继续他的发展思路,2025年还引进新招募方案,缩短服役期限,以优化人力结构。加上边界紧张,印度加强了铁路和空运,主动从国内调运物资到边境地区。

话说回来,这五个点里头确实有内容,直戳印度靠进口、装备老旧的问题。说白了,印度人口多,市场潜力大,但腐败盛宴和效率低下,总要解决。改革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完事得,要真动真格的落实才行。2025年定为改革年,这边动作还挺快,但争议也不少,比如空军对某些剧院指挥体制觉得不太满意。比平·拉瓦特早年家底也是军人出身,从廓尔喀团一路爬起,经历边境反恐,2016年当上陆军参谋长,2020年又成为第一代国防参谋长,专注于推动一体化建设。他关于弹药储备的言论,2019年9月就点明了短板问题,现在来看,预见性很强。

到2025年9月,乌克兰用无人机搞定了俄军的41架飞机,印度也打算效仿,操作辛杜尔无人机,精准打击巴控克什米尔。由于乌克兰战事影响,印度的防务伙伴俄印军工交货有所延迟,加上西方的制裁,印度只好转向本土生产。2024年10月,印度以乌克兰为榜样,推出了标准化的155毫米火炮,要增强火力。军费虽然上涨,但他们更优先发展无人机和网络对抗能力,都是为了应对未来对华布局。

这事啊,印度得从俄乌战场上吸取教训,别等到战争真打到自己门前才觉得后悔。五个点紧密相扣,先确保补给,再强化协同,步步都得踏实。其实意思是,战事方式变了,科技和传统都得兼顾,不能偏废。一听到接地气的讲法,印度士兵的装备虽然多,但训练必须跟得上,不光要买贵的装备,还得弄懂怎么用。改革的路还很长,不过从2025年开始起步,未来对解放军来说,能有信心了。

俄乌冲突可是给印度敲了个警钟啊,五个方面的反思都到位了,只不过落实才是真要紧的。印度的军事实力确实在提升,但和中国比起来差距还挺大,得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行。本事这仗还让不少国家警醒了,印度也别掉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