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的匈奴:河西烽火下的民族迁徙与西域恩仇录
发布日期:2025-11-21 00:01:55 点击次数:144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古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诸多民族出于不同缘由,从华夏大地及东亚大陆向世界各地迁徙,这一历程深刻重塑了世界格局,有力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演进。匈奴便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西迁民族,其足迹遍布中亚、西亚和东欧。及至到了,仍然有一些土耳其、匈牙利等国的部分族群不忘这段经历,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
上期文章我为大家分析了匈奴的起源,它由夏朝王子淳维带领部分遗民北迁后,融合鬼方、猃狁、义渠以及东来的塞种人等多个民族逐步形成。而要清晰地阐述匈奴西迁的历史,必须先深入探究匈奴与乌孙等关键国家的恩怨纠葛。因为匈奴西迁后,与乌孙交往频繁,无论是郅支单于称霸中亚,还是北匈奴后裔建立悦般国,都与乌孙紧密相连。为了更好地理解后续历史发展脉络,本期文章将详细讲述匈奴与月氏、乌孙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故事,其内容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相关记载整理而成。
一、匈奴崛起:头曼与冒顿的时代交替
公元前 3 世纪初,匈奴在首领头曼单于的领导下,通过联姻、军事等外交手段,与周边游牧部落构建起同盟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松散的军事和政治联盟,为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头曼单于在阴山南麓的河套平原修筑了头曼城,并将此地设立为匈奴王庭。匈奴人自幼在马背上成长,骑术与射箭技艺精湛绝伦,他们凭借骑兵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和灵活性,或迫使周边弱小部落加入联盟,或对拒绝者发动军事进攻,不断扩充自身实力,进一步强化了匈奴的统一性与力量。
战国晚期,匈奴频繁出兵骚扰赵国、秦国的北方边境。赵国名将李牧曾采用隐忍之策麻痹头曼单于,而后给予其沉重一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成功夺取头曼城,致使 “头曼不胜秦,北徙”。然而此后中国陷入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争霸的内乱时期,冒顿单于趁机夺回河套平原,自此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冒顿单于是史书中极具雄才大略的君主。当时的匈奴并非强大无敌,其东部的大兴安岭至锡林郭勒草原被强大的东胡所占据,西部的河西走廊一带则是势力强盛的月氏。正所谓 “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处于两者之间的匈奴不得不向这两大强势力俯首称臣。头曼单于原本已选定长子冒顿作为接班人,但后来他迎娶了一位美貌的阏氏,并育有一子。在新阏氏的枕边风影响下,头曼单于改变初衷,企图废掉冒顿,改立幼子为太子,却苦寻不到合适理由,于是想出借月氏王之手除掉冒顿的毒计。他先将冒顿派往月氏国做人质,冒顿抵达月氏不久,头曼单于便立即发兵攻打月氏,妄图激怒月氏王,以达成借刀杀人的目的。
但冒顿早有防备,听闻两国开战的消息后,迅速盗得两匹月氏良马,奋勇冲杀,成功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见冒顿如此英勇,便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并拨给他一万骑兵统领。《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头曼有太子,名曰冒顿。后有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尽管 “改立太子” 之事暂时平息,但父子间的嫌隙已然产生。冒顿为彻底稳固太子之位,精心训练这一万多骑兵,使其成为绝对服从自己号令的精锐之师。他采用一种射出时带响声的箭 —— 鸣镝来发号施令,只要他的箭射出,手下将士就必须毫不犹豫地追随射击方向。大约在公元前 210 年左右,冒顿以鸣镝弑父的残忍手段夺取匈奴单于之位。随后,他趁着中原楚汉争霸的时机,夺取阴山南麓的河套平原,降服楼烦、白羊河南王;又通过一系列韬光养晦之策麻痹东胡王,最终将东胡彻底击败。
二、河西争雄:匈奴、月氏与乌孙的早期纷争
在铲除东方劲敌东胡后,冒顿单于将目光投向西方的月氏,开启了对月氏的征伐之旅。月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早在夏商时代便已存在。中国先秦典籍中,曾将其称作 “禺知”“禺氏”“析枝”“牛氏” 等。现代学者徐兆寿认为,《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弱水既西…… 三危既度…… 织皮、昆仑、析枝、渠搜,西戎即序 。”这些方国位于弱水流域(位于今甘肃、内蒙西部交界处的内流河黑河)以西,现代学者徐兆寿认为这里的 “析枝”,极有可能就是指月氏。
河西走廊水草丰美,月氏人善于养马,相传孔子编纂的《逸周书》记载 “禺氏騊駼”,晋代学者孔晁注释为 “禺氏,西北戎夷。騊駼,马之属也”。正因如此,月氏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也是其称霸河西走廊的关键因素。《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
在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瓜州一带,还生活着另一个民族 —— 乌孙。月氏与乌孙在生活习性、文化特征方面极为相似,其起源也与塞种人的东迁有着紧密联系。公元前 334 年至公元前 324 年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东征,希腊骑兵一路所向披靡,于公元前 324 年抵达中亚、南亚地区,驱使当地游牧的白种人 —— 塞种人、东伊朗族群等向东迁徙,这些族群最远到达了甘肃的河西走廊。他们与当地的羌氐、匈奴等民族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月氏、乌孙等民族。
相较于月氏,史书中对乌孙的记载更为详尽。《汉书》从匈奴、月氏、乌孙的恩怨情仇入手,讲述了前两者的西迁历程。“乌孙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 游牧,两国大致以今天张掖的山丹县为界。月氏人在今张掖市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一带建立了王城 ——“昭武城”;乌孙是否建立王城则暂无明确记载。
乌孙与匈奴、月氏类似,早期以部落氏族为单位,构建起松散的军事政治同盟。其首领称为昆弥或昆莫,之下设有大禄,相当于宰相之职。大禄之下,有左、右大将二人。大将以下设有若干 “翕侯”,他们是实际统领部落、管理民众的首领。乌孙与匈奴一样,“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肉食。” 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亦侵伐,其天性也”。由于乌孙国力相对较弱,前期臣服于月氏,后期与匈奴结盟,共同对抗月氏。
在冒顿单于与东胡激战之际,月氏与乌孙之间也冲突不断。公元前 177 年,双方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在这场惨烈的大战中,乌孙的难兜靡昆弥不幸战死,乌孙民众四散逃亡,多数人逃往匈奴。当时刚出生不久的乌孙王子猎骄靡在布就翎侯的护送下投奔冒顿单于。冒顿单于让儿子老上单于收养猎骄靡为义子,将其抚养成人。
为了安抚那些投奔匈奴的乌孙人,冒顿单于和老上单于分别在公元前 176 年和公元前 174 年,率兵为乌孙昆弥报仇,发动了两场大规模战争。此时的匈奴,因兼并了北方草原上的丁零、新梨等多支部族,实力已远超月氏,战争毫无悬念地以匈奴胜利告终。月氏王被老上单于斩首,头颅还被镶上黄金,制成大号酒杯。此后,匈奴持续攻伐月氏,月氏人无奈放弃河西走廊的家园,大部分向遥远的西域伊犁河流域迁徙,他们被称为 “大月氏”;还有少部分翻越祁连山,来到青海省的东部和北部,被称为 “小月氏”。
三、西域变局:乌孙的发展与汉匈对其的影响
公元前 161 年,大月氏人全部抵达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附近,战胜当地游牧的塞种人,在此处暂时获得休养生息之所。然而,尚未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元气的大月氏,又在公元前遭遇成年后的猎骄靡联合匈奴发起的复仇之战。
战争结果是大月氏再次西迁,月氏王的夫人被拥立为新国王,她带领族人来到中亚的阿姆河北岸,建立大月氏王国。公元前 135 年至公元前 130 年间,大月氏越过阿姆河,征服了希腊移民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即中国史书中的大夏。月氏的这段历史在《汉书・西域传》中有详细记载:“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馀万,故彊轻匈奴。本居燉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大约在公元1世纪,大月氏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建立了贵霜帝国,成为与东汉王朝、安息帝国、罗马帝国齐名的四大强国。
猎骄靡占领伊犁河流域后,在匈奴支持下重新恢复了乌孙王国。此后,乌孙长期成为匈奴的附庸,猎骄靡成为匈奴在西域的代言人,统治着天山北部的西域诸国。公元前 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专程访问乌孙,其目的在于希望乌孙与西汉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共同抵御匈奴。
对于乌孙,《汉书・西域传》有着更为细致的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狠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此时的匈奴,在汉武帝发动的三次河南漠南之战和两次河西之战后,已退回漠北,实力大不如前,对乌孙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乌孙实力不断增强,猎骄靡虽不情愿继续受匈奴盘剥,但出于感恩之情,仍在形式上维持着与匈奴的附属关系。猎骄靡接见张骞后,张骞传达了汉武帝的旨意:“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 然而,由于亲匈奴大臣的反对,对于结盟一事,猎骄靡未给出明确答复。
后来,匈奴在汉武帝的漠北之战后一蹶不振,伊稚斜单于之后的匈奴多次因争夺单于位而发生内讧,对西域的控制更是力不从心。在汉朝使者的多次劝说下,猎骄靡终于在公元前 105 年同意与汉朝结盟。汉武帝践行承诺,先后将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嫁给猎骄靡。其中,解忧公主在猎骄靡去世后,又嫁给了他的孙子军须靡、翁归靡。解忧公主堪称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她深度参与乌孙的治理与军事外交事务,助力乌孙抵御匈奴,有力地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统治,为乌孙及西域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权力分化:乌孙大小昆弥的形成根源
乌孙在猎骄靡统治晚期形成了大小昆弥分治的局面。猎骄靡有十多个儿子,除嫡长子太子外,还有一位担任大禄的儿子能征善战,常年率领一万骑兵驻守乌孙东部,防范匈奴入侵。太子英年早逝,临终前请求父亲猎骄靡立其子岑陬(军须靡)为未来的乌孙昆弥。猎骄靡应允,将孙子立为新太子。大禄得知消息后极为不满,发动叛乱,扬言要诛杀侄子岑陬。为确保孙子安全,猎骄靡为岑陬划分了一块西部的封地,并交给他一万多骑兵驻守。此外,猎骄靡自己掌控一万多军队以自保。猎骄靡、军须靡去世后,乌孙形成以大禄子嗣和翁归靡为首的两大势力,这便是乌孙的大小昆弥。
公元前 50 年左右,郅支单于开启匈奴的首次西迁,他与乌孙之间即将展开诸多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下期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郅支单于的西迁历程及其后续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