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1949年,毛主席专门给吴石发电求证一事,吴石看到电报后喜上眉梢

发布日期:2025-11-22 00:58:12 点击次数:154

1949年5月下旬,在一个隐秘的小窝里,新任的国民党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石正和他的秘密联络员谢筱迩一起守着一台电台。

嘀嘀咕噜的电波响动打破了周围的静谧,一份经过加密的电报很快被解读出来。

这份电报八九不离十,就是想确认一下“某军某师”的编号和他们具体的驻扎地点。

在大规模的情报交流中,这个信息看起来也没啥特别的价值。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电报的签名——“中央军委”。

一看到这四个字,吴石的表情没有丝毫惊慌,反倒展现出那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谢筱迩随后回忆,吴石那天明显显得格外开心。

这笑容,带着一种幸福的味道,就像在刀尖上磨砺多年之后,终于迎来了最高层的认可,那份心中的释然感真是令人感动。

吴石心里晓得,要能用“中央军委”的名义,直接向他这位潜伏在敌方心脏的“密使一号”核实这么详细的情报,发信的人大概率只有一个——就是毛泽东。

这封电报的分量,可把任何一个潜伏者的心理防线压得崩溃。

它既代表着信赖,也是一次试炼。

它静悄悄地传达给吴石:你的任务,最高指挥部都注意到了,而且非常重要。

这份出自延安窑洞、来自西柏坡的“看见”,一下子把吴石所有的信心都点燃了。

他一夜没睡,赶紧查核消息,第二天就把确认无误的情报反馈了出去。

那“幸福的笑容”背后,究竟藏着些什么紧张激烈的较量和难以抉择的抉择呢?

虎穴深处的双重博弈

当时啊,身为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局局长的吴石,接到了一件挺麻烦的差事。

国民党高层的白崇禧、陈诚等人商量着,要把存放在南京仓库里的500箱秘密军事档案,赶紧运到台湾去。

这批档案可不一般,里面不仅有国民党军队的全套兵力部署图、各战区的作战计划、部队编制和武器配置,还包含了日本人费了几十年心血搜集的侵华情报资料,被季羡林先生称为“国内唯一一份”的“末次资料”。

掌握了这批档案的人,基本就弄清了敌方的命门所在。

档案得拿下,可怎么操作才行呢?

吴石官居中将的位置挺重要,但也无法直接跟整个决策层硬碰硬。

他灵活地抓住了高层在败局临近时的矛盾心态和一丝侥幸,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天衣无缝”的方案:“先把福州运过去,进可返回南京,退能去台湾。”

福州是吴石的故乡,这个貌似为党国筹划得天衣无缝的提议,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秘密:等待时机在福州起义,然后把这批无价之宝完整地交到人民解放军手中。

上头已经点头了。

1948年12月,500箱资料顺利运到福州于山戚公祠。

吴石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1949年5月,解放军渡过长江之后,台湾方面不断发来催促运送档案的电报,一波接着一波。

吴石把他作为顶级特工的精彩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最开始用“军运紧张,调不到船”这理由来搪塞,拖了会儿。

等到第二次有人再催,他又玩起了“金蝉脱壳”的把戏。

他特意挑出100多箱里面东西不值钱的军事杂志、过期的训练手册啥的,贴上“绝密档案”的标签,气场全开地搬到了台湾。

瞒天过海之后,吴石在一个深夜,和副官聂曦、参谋王强偷偷把剩下的298箱核心档案转移到仓前山的福建省研究院书库,行动十分隐秘。

他只对研究院院长、老朋友黄觉民说了一句:“等解放军到了,再交给他们。”

他对王强的指令简直重如泰山:“人在档案在。”

这场搞了好几个月的智谋角逐,吴石拼的可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将来的政治前程。

他可不只得骗过南京和台湾那些军政大佬,还得在福州这边那复杂的势力里头费一番心思,打好关系。

这样的压力,旁人怎么也想象不到。

所以,几个月后,那个来自“中央军委”的电报一到,吴石脸上的笑容不单单是因为计谋得逞,更藏着一种“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的满满幸福感。

一纸电文与一座古城的命运

毛泽东的电报,算得上对吴石工作价值的最高认可了。

而这个价值,也很快以一种更壮阔的形式展现出来——守护千年古都福州。

吴石的情报任务可不只是简单地传几份文件那么点事儿。

按照《史政工作条例》的规定,所有关键的军事资料都得交史政局进行备案保存。

这个岗位为吴石打开了一扇无比珍贵的门,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刚刚结束的最高层次作战会议的图表和决策资料。

他提供的情报,可谓详细到国民党在西南五省(川、滇、湘、粤、闽)的部队编号、驻扎地点、装备情况,甚至连台湾海峡的海防部署都没有放过。

好多年过去了,时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上将回忆起渡江战役之前收到的一份“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连团级的兵力编号都详细列出来了,这个图对于制定作战方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帮助作用。

这份图,正是由吴石绘制的。

得到了中央的明确认同后,吴石做起事来更加干脆利索。

1949年6月,蒋介石下达了命令,要在福州周边修建一些临时性或者说半永久的工事,为了和解放军拼个你死我活。

在担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的时候,吴石亲自抓了这事,负责督促落实。

吴石是闽侯人,对家乡那份感情可是挺深的。

他曾跟亲信说过:“福州可是有千年历史的古城,要是真打起来,我咋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呢?”

他借用职务之便,拉开了新一轮的“被动反抗”序幕。

他偶尔用“福州背水作战,守不住,修工事是浪费”这样的军事理论来搪塞,有时候又找“缺少材料”、“调不到工兵”等借口来拖延。

在这期间,一份更为重要的“福州守军布局图”也被迅速传到了解放军第十兵团司令部,这份图纸详细标明了国民党守军的所有驻点、人数规模以及火力配置,是个相当关键的情报,由吴石借助谢筱迩传递过去的。

这一下子,让福州城在解放军的眼里,简直就像一座透明的城市似的,没人能藏着掩着。

1949年8月17日,福州正式解放。

因为工程没能搞定,加上守军的部署早就被查得一清二楚,国民党军几乎没怎么抵抗,就慌慌张张地撤走了。

三坊七巷、鼓山、西湖这些不少古迹都完好如初,福州城一夜之间就又回到了老百姓的手里。

一座城市的未来,靠的是某个人的坚持和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1949年8月16号,也就是福州解放之前一天,吴石赶紧坐飞机带着家人跑去了台湾。

临走的时候,他望着自己曾为之努力、最终也守护住的故乡,心里肯定是百感交集吧。

他带走了298箱档案,留下一座完整的古城,而自己则奔向了敌后。

在台湾,吴石的代号叫“密使一号”,他最后的任务就是收集台湾战区的关键防御情报。

他把《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机密文件用微缩胶卷拍下来,然后交给特派员朱枫。

等这些情报送到北京毛泽东那儿时,他激动得说“记大功”,还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不过,迎来曙光之前,往往是最浓的黑夜。

1950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出现了叛徒的背叛,吴石的身份被揭露了。

那一年6月10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的刑场上奋不顾身地牺牲,享年57岁。

临死之前,他镇定自若地念道:“凭借这满腔忠心在,泉下也能对我父亲。”

国民党保密局查他的家当,只找到一根四两重的金条,这位国民党中将的廉洁和信念,在临终前得到了验证。

2013年,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建成,吴石的雕像与朱枫、陈宝仓、聂曦等英雄共同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