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下调,中印博弈升级?红旗9、歼10CE成关键变量
发布日期:2025-11-22 09:14:33 点击次数:174
美国突然决定把对华关税从57%降到47%,就在韩国釜山和中方见面后抖出来的——这事没几天,整个亚太经合组织峰会都被搅得不错。特朗普领队,国务卿、商务部长都在场,中方则是王毅、郑栅洁、王文涛等人。这架摆得挺大,两小时一口气全谈贸易。跟记者说话时,特朗普特意点了芬太尼,关税从20%直接减到10%,意思再明白也没有,整体关税算是一下子降了10%。可这事到底值不值那么多反应?降了关税,中国出口真能多赚吗?
大家琢磨这57%,其实不是一夜出现的。第一任期加的301、232、芬太尼那些条款,一层层加,平均19.3%,反复叠加算到现在这个数。现在砍到47%,仔细瞧,不过是从很高降到略微低一点。美国之前放风说11月1号加到100%,釜山这回才算板上钉钉。上头还专门搬出中方在马来西亚和美国财长谈的初步框架,整出的协议一年时效,后面继续谈,谁都不愿一口断了。
美国这一降,让人根本没法太高兴。越南、韩国、欧盟那些国家,产品通过谈判弄到15%-20%的关税,中国还是47%,压力完全不一样。出口企业掏的钱多了,最后美国买家自己买单。据美国消费者协会最新测算,单单关税每年让美国家庭多花1274美元。这钱算起来,要是真用来买吃的、用的,也不少。美国人心里头最清楚这负担。
商品能不能卖得动,其实不止看价格。中国稀土加工全球90%,美国高科技、特斯拉电池、苹果设备都得靠中国供货。越南人工再低,也搭不起来全产业链,一时半会没法换。中国手里这张牌,关税降了升了,影响其实不是全部。此次协议中国答应稀土管制延后一年,美国供应链那头就稳了。你说利不利,中国企业照样敢坐地起价?
特朗普嘴上说,这都基于中方芬太尼管控见了效果。美国海关发布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出口芬太尼查获量暴跌九成。硬不硬?数据就摆那,没法否认。芬太尼关税砍到10%,其实也是中方努力被认可。以前美国不停喊中国毒品进来,现在拳头松点,不过是互相给台阶下。
农产品买卖也有文章。这回协议里中国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明年再翻倍2500万吨。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盼星星盼月亮,豆子堆仓库快发霉了。之前中国转买巴西货,巴西价格年年涨,中国多了点选择空间。美国人总觉得中国买他们的大豆是人情,其实中国可挑得很,不差这一份。协议规模看着大,但能不能成核心,还得看接下来的动作。
这关税降,对中国制造业就是锦上添花。中国企业早就不靠价格打天下。新能源汽车链齐全度国内高达95%,光伏产业组件出口全球80%。亚马逊榜单的无人机,全是中国货,沃尔玛家电也是中国制造卖得最猛。技术,标准,产业生态,这些才是硬实力。当前降了关税好像是利好,实在并不决定胜负。企业真正的护城河,关税门槛算不上多大。
但转念一想,对,有些行业确实动了一下。服装、家具这些越南、墨西哥贡献明显,美国进口份额涨了。高端零部件、芯片、无人机、电池,产业链一体化,还是中国的话语权。美国那边加税,最后掏钱的总是自家老百姓。谁也说不准未来一年美国还会不会变脸?突然又改政策了,你信不信?
现在协议里卡一年,每年复盘。特朗普说2026年4月要再访华,直接聊芯片限制,点名英伟达。这一出,谁都能看出后头没完没了,一年观察期,地缘博弈,风向转的可快?中国企业早已经习惯多市场分散,欧洲业务还在涨,新能源出海一个劲扩。
全球市场对中国的依赖性没减。一边稀土产能压着,另一边农产品采购增了次数。美国股市协议后小涨一把,投资人说松口气,专家又提醒说一年时间太短,变量多。特朗普还强调自己没变,对华“强硬”,就是咬牙从谈判桌下跑出来的。而中国那边,核心要点确认,流程很简单,没什么细腻表达。
协议签了,稀土新许可暂停,美国国防、电子稳了大半年。大豆订单交给国企执行,立刻生效。美国把文件、数据列出来,收紧芬太尼查控线,整得还挺实。会不会又有什么暗线呢?暂时也没人想追问太细。
关税高低这个变量,说实在话,确实影响中国出口节奏。中国企业已经快到不看关税脸色了。走技术路线,比拼的是产业链营造和标准制定能力,贴牌代工那套玩不转了。也有人说,美国政策变时,企业还得分批试水,谁敢动真格?
市场不是等风来。美国买家一年多掏一千多美元,实际还是在用。价格高低,能不能替代,最后比的是产业链完整度。中国新能源出海继续加码,这回协议不过是让大家喘口气。
但这样一想,假如关税真的能帮出口企业增利,那为什么他们不是欢天喜地?因为靠补贴、靠关税,不是活下来的根本,什么时候也不能光看进出口数据。其实谁都心里清楚,创新的动力摆在那里,谁都拿不走。从这几年头部企业“卷技术”“卖标准”,到各地智能制造项目扎堆上马,出口光靠低价早就走不通。
中国制造早就不看美国脸色,哪个市场都能搞。欧洲新能源份额飙升,美国产业政策也在抢着“学”,但后手还得靠自己。协议降税,市场欢迎,但企业主不见敲锣打鼓。进口商觉得轻松了一些,供应链也更安全,可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一纸协议决定的。
对了,也不能全指望创新。还得摆出好的价格策略来对抗欧美各种限制。不肯降价不行,同行也在追,越南人工便宜,墨西哥运输近。这难道不是压力?其实企业要保持竞争力,政策好坏只能是外部环境,自己筑墙才是真的。
假如把这回协议当转折点,未来一年可能还会变。不稳定才是常态。中美之间转口贸易,有些订单可能还在越南、印度、墨西哥那晃。美国要的是供应安全,中国企业要的是防风浪。你说中方是不是还会让步?未必。
美国觉得自己掌握了稀土筹码。中国手里却握着技术流。谁也没到翻桌子的地步,谁也不敢把协议看成“定海神针”。关税降了,市场确实有点动静。决策者端着文件,企业继续拼升级。
全球市场没理想化,现实总是拧巴。协议落地当天,美国媒体说“降了十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商却嘟囔“看着办”。2026年前的这一年,是观察期,也是摆渡阶段。说政策靠谱,也不太保险。
市场不总是按剧本走,协议背后是企业自己硬拼。降不降税,都得做自己的生意,上自己的码头。
这事从头到尾,没人说话绝对有道理。政策、关税、协议、承诺、数据轮流上阵,哪个板块都没完美。谁也不能搁下谨慎,谁也想多活一年。潮水还在涨落,就看谁游得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