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微粒贷十年精彩文章

发布日期:2025-07-21 08:46:40 点击次数:71

微粒贷十年的发展历程

自2015年起,微粒贷借助腾讯庞大的流量和合作贷款的方式,快速成为微众银行的核心业务。

它的起点是在2015年5月15日晚间,微众银行的第一款产品“微粒贷”低调上线,最初只对部分手机QQ用户开放测试。

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代表性产品,微粒贷从一开始就借助腾讯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合作模式,迅速壮大,成为微众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

十年间,它累计发放的贷款金额达到数万亿,用户超过7000万,成为普惠金融的典范。

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微粒贷也遇到不少难题:监管政策收紧对合作贷款的限制,使得资金渠道变得紧张;扩大到更低收入群体带来的信用风险逐步上升;以及“软暴力”催收引发的争议。

如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下行的贷款利率,微粒贷在新形势下还能找到新的生存之路吗?

一、十年成长的轨迹

2015年,互联网金融进入快速发展期。

彼时,腾讯刚完成从单一社交平台向技术巨头的转型,开始大力布局金融科技领域。

同年,腾讯牵头成立了微众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完全线上运营的互联网银行。

微粒贷也在这一年5月悄然上线,最初只在手机QQ上试水,九月又登陆微信平台。

不同于传统银行依靠网点和线下渠道拉客户,微粒贷采用“白名单邀请制”,结合用户的社交行为、支付记录及央行的征信数据进行信用评估,然后逐步扩大用户范围。

这种“入口隐形+精准投放”的策略,不仅提升了触达效率,还通过严格筛选用户,有效控制了早期的风险。

不过,作为纯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吸引存款。

起初,微众银行资金主要靠自有的30亿自有资本和同行拆借,但这远远不够支撑业务快速增长。

为了找更多钱,2016年前后,微众银行开始和合作银行合作,推出“联合贷款”模式:由微众提供技术和风控支持,合作银行提供资金,双方共同承担风险。

这一策略让微粒贷的放款规模快速增长。

据微众银行前副行长黄黎明介绍,2016年,微粒贷每天发放的贷款中,微众银行自己出资只占20%,剩下80%由合作银行提供资金。

借助腾讯强大的用户流量和合作资金,微粒贷的借款总量几乎呈指数级增长。

2015年底,微粒贷的客户数是352万,发放的贷款总额为128亿;到2016年一周年时,累计发放超过400亿,授信用户超3000万;到2016年10月,贷款累计突破1200亿,增长势头非常猛。

随着用户数增加和合作银行不断加入,微粒贷迎来黄金时期:到2017年底,已向1200万用户发放了8700亿贷款;到2019年底,总放款达3.7万亿,成为腾讯金融科技的重头产品之一。

然而,合作贷款模式也逐渐显露问题。

由于银行是主要资金方,风险较大,一些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将风控外包,导致自己的能力逐渐变弱。

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2020年,银保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合作贷款的额度和比例限制;2021年,又发布了更严格的规定,明确了合作比例、区域经营和征信接入的要求。

受此影响,许多银行退出了合作,合作规模开始减少。

据媒体测算,2023年微众银行实际联合贷款余额约为5365亿,比2022年少了100多亿。

更严峻的是,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布局个人消费贷款,今年政策还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增加个人消费贷款投放。

在这样的背景下,贷款利率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微粒贷为了应对价格战,于2024年开始发放免息券,给超1300万笔借款减免总计9.8亿,试图通过让利吸引客户。

但即使如此,随着整体市场需求减退、竞争压力增大,微众银行的个人消费贷在2024年减少至27.75亿,比上一年下降5.53%,成为唯一下降的板块。

二、盈利模式揭秘

虽然微粒贷没有单独披露财务数据,但从微众银行的账单和行业数据可以大致看出它的收入结构。

早期,微粒贷采用合作放贷,平台和合作银行按比例出资,收益共享。

天风证券在2018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合作比例大概是2:8,收益分成是3:7,即平台多收的10%的利息其实是从合作银行那拿的“连接费”。

近年来,监管加强,微粒贷开始转型为“助贷”模式:不再直接放款,而是专注于客户引流、风险评估和技术支持,从合作银行那里收取技术和风控服务费。

参考同行平台,比如度小满,通过H5渠道,平台可以从中拿到30%的分润。

在成本方面,微粒贷最大的优势是“轻资产”操作。

它基本没有实体网点,也不需要庞大的员工团队,全自动化操作流程基本涵盖申请、审核和放款,大大降低了边际成本。

唯一的风险在于借款人的信用违约。

据数据显示,微粒贷的不良率保持在1.5%左右,整体还算可控。

凭借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微粒贷创造了惊人的盈利能力。

据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透露,“微粒贷”曾贡献了银行利润的80%。

从财务表现看,微众银行的收入也一直在狂飙:2015年营收仅2.26亿,还亏了5.84亿;到2016年盈利4.01亿,收入跃升到25亿;再到2018年,收入突破百亿;截止到2024年,全年收入已达到381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76.8%。

作为腾讯的主要股东之一,腾讯的助力功不可没。

借助微信和QQ这两大国民级社交平台,微粒贷迅速扩大用户基础,流量转化为盈利。

腾讯也借此将社交生态中的用户变现,拓宽了自己的盈利渠道。

三、成长与挑战

截止2024年底,微粒贷已经服务了超过7000万借款人,日均放款超过93万笔。

用户越多,风险也越大。

过去十年,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从2015年的0.12%涨到2024年的1.44%。

尤其是在2019年,从前一年的0.51%飙升到1.24%。

这与整体经济环境有关,但也反映出平台在扩大客户群后,风险在逐步累积。

更重要的是,早期微粒贷的借款用户筛选严格,风险较低,但随着市场的竞争和普惠金融目标的推动,放宽了门槛,开始服务更多低收入人群。

数据显示,2017年,78%的客户是大专以下学历,76%是非白领;到2024年,82%的客户是非白领,85%的学历也是大专或以下,另外有18%的客户是首次信用贷款,没有央行征信记录。

这些客户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易出现逾期甚至违约,导致不良贷款比例不断升高。

信用风险提升也带来了催收难题。

相关投诉逐年增加,2021年有1.67万条,2024年已达5.85万条,主要集中在“微粒贷”和“微业贷”。

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微粒贷的差评也不断,很多指责催收过度,包括骚扰电话、泄露隐私等行为。

这些催收活动多由第三方公司负责,但一些公司存在过度施压、骚扰亲友等问题,涉嫌违法。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5年推出的催收规范明确要求: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也不能骚扰债务人或无关人员,催收应讲究时间和方式。

对于借款人来说,按时还款是应尽义务;但银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除了加强后续管理外,更应从源头筛选优质借款人,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保证信贷资源流向真正愿意还款且具备还款能力的人群。

这十年,微粒贷走过了风风雨雨,也在不断调整策略。

未来能否继续稳步前行,还是要看它如何应对新挑战,找到既能保证盈利又能控制风险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