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中国第四航母,10万吨巨舰,动力系统为啥超奇怪?

发布日期:2025-08-13 19:00:28 点击次数:134

这几天网上挺热闹的,几张关于咱们国内某个“水泥航母”训练设施的最新卫星照片在军迷圈里疯传。

这东西虽然不是真家伙,但懂行的人都知道,它可是实实在在的“航母预言家”。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它模拟的布局和框架结构,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为咱们将来的真家伙——很可能是大家口中热议的第4艘航母——做技术验证的。

从照片上看,这个水泥模型的个头是真不小,感觉在吨位上,妥妥地要把刚下水不久的福建舰给比下去了,目测直奔着传说中的10万吨级去了!

吨位提上去当然是好事,意味着战斗力更强嘛。

可眼尖的网友和外国媒体很快就发现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关键点:这艘模拟的新航母,它到底是烧锅炉(蒸汽动力)的还是用核反应堆(核动力)的呢?

这个问题,直接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说起咱们自家的航母发展之路,那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最早服役的辽宁舰,源头来自前苏联的瓦良格号,咱们通过改装把它带回了家,积累了宝贵的初始经验。

紧接着,借鉴了这个底子,咱们自主设计建造了山东舰。

这两位“老大哥”都是6万吨级的滑跃式航母,舰载机(比如歼-15)起飞得靠舰艏那个翘起的坡道。

这种起飞方式吧,限制确实不小。

你想啊,战机为了顺利起飞,油不能加满,弹药也不能挂足,飞行半径和打击能力自然就被压缩了。

而且吨位限制了机库容量,当时大概也就只能带个二十几架歼-15。

对于咱们日渐拓展的海洋利益和日益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这显然是不够用的。

所以,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出现,就代表着咱们在航母技术上的一次大飞跃。

第一个大变化就是采用了平直的“全通式大甲板”,再也不用那个“翘屁股”了。

这个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甲板空间一下子变大了很多,效率大大提高。

排水量也跳上一个大台阶,外国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它满载得有个8.5到8.7万吨,稳稳当当地成了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个革命性的升级是上了3部先进的“电磁弹射器”(电磁弹射)。

舰载机有了这个“大弹弓”助力,甭管是“大块头”的预警机,还是小巧灵活的无人机,甚至是战斗机本身,都能轻松满油满弹起飞!

战机在空中的“续航”时间和能带的“家伙事儿”翻了倍地往上走。

第三个亮点是那个非常科幻的“一体化舰岛”,看上去更简洁利落了,据说对航母本身的航行和航空作业调度管理也带来了不少便利。

可以说,福建舰标志着咱们中国海军在追赶世界顶尖航母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极其坚实且关键的一大步,是咱们航母事业承前启后的一座里程碑。

不过话说回来,福建舰虽然很棒,但也并非完美无缺。

它的总体设计相比于之前的辽宁舰、山东舰改动很大,在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技术局限或者说设计上的取舍。

首先一点就是那三部宝贵的电磁弹射器,其中第三部的位置有点“碍事”——它跟战机在甲板上的“待命区”有重叠的部分。

这可就麻烦了,一旦有飞机在那待命排队,“第三条跑道”很大程度上就得暂时“停工”。

换句话说,在紧张的作战状态下,这三条弹射器可能没法同时火力全开。

第二个问题是吨位和基本设计框架虽然升级了,但升降机的数量只有两部(用来把飞机从机库提到甲板或收回去)。

你看看人家美国那些10万吨级的大家伙,普遍都配着四部弹射器和三部升降机。

甲板和机库之间的转运速度、效率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福建舰之后的新一代航母,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运作效率和出动能力,扩容增大吨位,并对整体的布局框架结构做更深度的调整优化,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这也正是最近曝光的水泥航母卫星图引起广泛猜测的原因所在。

这个庞大的“模型”似乎在清晰地指向下一代航母的方向:它的体型轮廓比福建舰还要大上一圈,长度宽度都明显扩张。

外媒和一些分析机构据此普遍推测,咱们的“004”号航母,在吨位上将直追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美国福特级,达到或超过10万吨级。

吨位上去,载机量自然水涨船高,甲板空间更宽裕,弹射器和升降机的布置就能更从容、更高效,那些在福建舰上被空间局限住的“小烦恼”就有望根治了。

然而,最大的悬念来了——动力!

这个水泥模型的舰岛(就是航母那个高大的“指挥塔”)设计,乍一看跟福建舰的那套风格有点“兄弟相承”的感觉,但又做了精心的优化。

最扎眼的是,这个舰岛的位置相比福建舰,竟然大幅度地向船屁股方向挪了,挪到了差不多和美国福特级航母舰岛平行的位置。

这在航母设计上可是个“敏感信号”!

为啥这么说?

因为通常只有采用了核动力系统,反应堆体积巨大、管路布局复杂,才会迫使设计师把舰岛往甲板后部“挤”,目的就是为前部巨大的飞行甲板让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空间。

舰岛后移,直观的好处就是甲板前段可以用来调度飞机的地方更多更宽松了,这无疑会大大加强航空作业能力,飞机起飞降落的节奏可能更快,安全冗余也更大。

这一点设计上的改变,让不少人心里那根“核动力”的弦绷紧了。

但是!

就在舰岛靠近尾部的地方,卫星图上隐约可见一个不起眼的、疑似“小烟囱”的结构!

这可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核动力航母?

那还需要啥烟囱啊?

烧的是核反应堆,又不烧油冒烟!

可如果坚持说是常规动力(蒸汽轮机通常需要烧燃油),那舰岛又为啥要大费周章地往后挪呢?

动力舱布置在前部可是常规动力航母的传统布局啊。

这个“后置舰岛”配“小烟囱”的组合,简直是给国内外分析专家们出了一道难解的谜题。

难怪国际上的军事观察家和媒体围绕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提出了好几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梳理目前的公开信息和各方解读,关于咱们这第四艘航母的动力选择,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两种。

第一种比较“传统”的想法是认为,004航母仍然会走福建舰的路子——常规蒸汽动力。

理由嘛,也挺实在的:福建舰那套蒸汽动力系统可是相当给力,总功率输出达到了惊人的28万马力。

这个马力数什么概念?

美国主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动力总功率才26万马力,甚至还不如咱们福建舰足!

从这个角度看,把福建舰这套已经验证过的、功率充沛的成熟动力系统,在更大吨位的航母平台上进行优化升级,使其驱动一艘10万吨级的“大船”,在技术难度和工程可行性上,应该是一条相对稳妥且现实的路径。

咱们国家的舰船工业在大型常规动力舰艇领域经验丰富,技术储备深厚,有充分的能力来达成这一目标。

这是第一种推测的主要论据。

第二种观点则显得更加“大胆”和富有想象力。

一些国外媒体和军事分析人士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构想:004航母有没有可能采用“核常混合动力”?

简单说,就是主要依靠核反应堆提供持续巡航的巨大动力,同时配备一套常规的柴油机组作为辅助动力和电力供应的补充。

这种组合模式在国际上其实早有先例,并非天方夜谭。

大家熟悉的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就是个例子。

它原本设计上核反应堆功率就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实在不够用了,最后法国人只好又给它塞进了额外的柴油辅机来“补血”,勉强够用。

更接近的例子是美国最新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它上面也装备了四台大功率柴油发电机(型号FM 48/60 CR),主要任务就是为航母上那些耗电大户(比如电磁弹射器、电磁阻拦系统、全舰电子设备等)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按照这些外媒的说法,咱们004航母舰岛后部那个神秘的“小凸起”(所谓的小烟囱),可能恰恰就是为了容纳这种辅助柴油发电机并处理其排烟需求而设计的。

辅助的动力和电力由柴油机搞定,主推进的重任交给更持久、航程几乎无限的核动力系统。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舰岛的“后置优势”——腾出了宝贵的飞行甲板前部空间,又解决了常规动力舰岛前置的传统布局问题。

更有网友猜测,咱们在舰艇核动力技术上不可能一步登天,或许需要这样一个“混合动力”作为过渡期技术验证,或者兼顾技术稳妥性与大航程需求的现实需要?

当然,这种说法支持者不少,但目前没有任何官方证实。

我个人觉得吧,第二种“核常混合动力”的可能性似乎更合乎逻辑一些。

它比较好地调和了舰岛后移(有利于航空作业效率最大化)和那个神秘小烟囱(暗示存在某种燃油排放)之间的矛盾。

而且,这种设计思路既有效利用了我们在常规动力领域已经达到的高功率技术水平(比如福建舰那套28万马力的优秀引擎或许还能发挥余热?),又前瞻性地引入了核动力的巨大战略优势(近乎无限的航程,这对未来深蓝海军战略太重要了),更符合咱们海军力量快速转型、追求技术制高点和战略投送能力提升的宏大目标。

再说了,这也和国际上新一代航母发展摸索的一些思路有呼应之处,算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优化创新?

当然啦,这些都是根据“水泥模型”这个非正式的途径,还有专业人士基于公开卫星影像的解读所做的推测。

关于咱们第四艘航母的庐山真面目,官方迄今为止可是连个准信儿都没正式披露过呢。

动力到底是选常规蒸汽(大烟囱?位置呢?)、纯核动力(不用烟囱,但技术跨度?),还是折中的核常混合?

这些都还是待解的谜团。

所有基于水泥模型和卫星图的猜测,都只能算是咱们军迷和观察家们在信息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学术探讨。

可以肯定的是,福建舰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紧张的系泊、航行试验,正式服役的日子指日可待。

按照咱们海军装备发展的稳健步伐和当前面临的战略需求来看,着手开始建造这万众瞩目的第四艘、吨位更大、技术水平更高的航空母舰,也确实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等到真家伙现身那一天,所有的谜底自然会揭开。

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并保持那份对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热切关注。

至于中国海军这些年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那些精彩故事,那才真是一个接着一个,说都说不完。

以后有机会,咱们再细细道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