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美媒惊呼:中国做了美方最担心的一件事,俄航母凤凰涅槃,否则将沉睡海底

发布日期:2025-08-19 20:32:15 点击次数:177

就在美国媒体热议中国为俄罗斯唯一航母的“续命”工程提供了关键援助之际,一个更具冲击性的消息传来:这艘历经磨难的巨舰,可能根本等不到重返大洋的那一天,其最终归宿或许是拆船厂。这艘名为“库兹涅佐夫”号的航母,其命运的急转直下,揭示了一个远比技术援助更深刻的困境。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不久前的一篇报道,将聚光灯投向了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

报道言之凿凿,如果没有中国的介入,在长达八年的大修中屡遭重创的“库兹涅佐夫”号,根本没有机会再次出海。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

东方来的技术“输血”

中国的“辽宁”号航母,前身正是与“库兹涅佐夫”号同系列的“瓦良格”号。

中国海军在改造和运营“辽宁”号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针对该型航母的独家经验,尤其是在解决船体防腐、动力系统顽疾和电子设备现代化等核心难题上。

据美媒分析,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对正在维修中挣扎的俄罗斯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报道指出,从2020年起,中俄专家组就开始就船体修复方案进行交流。

中方在先进焊接工艺、激光扫描精准修复以及特种防腐涂料方面的技术,恰好能弥补俄罗斯工业体系中的短板。

“库兹涅佐夫”号最致命的弱点之一是其老旧且效率低下的锅炉系统,漏气和动力不稳是常态。据称,中国提供的新型密封材料和动力系统优化方案,是帮助俄罗斯维修团队克服这一顽疾的关键。在美媒看来,这种低调的技术“输血”,不仅是两国军事互信的体现,更是让这艘航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根本。

然而,即便有外来援助,也未能扭转这艘航母多舛的命运。它的维修史,几乎就是一部灾难合集。

2017年大修正式启动,原计划2021年就能焕然一新,但现实却走向了完全失控的境地。

2018年10月,在摩尔曼斯克,承载着航母的PD-50浮动干坞突然沉没。

这个苏联时代留下的巨型工程奇迹,在最后时刻背叛了它托举的战舰。

一台重达70吨的起重机从高空轰然砸下,在航母甲板上留下一个足以吞下一辆卡车的巨大窟窿,事故还导致一人死亡、四人受伤。

这起事故让本就紧张的维修预算凭空增加了数千万美元,工期无限期推后。祸不单行,不到一年后,船舱内部又发生严重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十几个小时,导致两人丧生,十几人被烧伤,大量新铺设的电缆和设备化为灰烬。这两次重大的安全事故,彻底暴露了俄罗斯造船厂在管理和技术上的严重问题。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二连三的灾难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危机。乌克兰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国家资源被大量投入到陆地和空中战场,海军的预算被严重挤压。

原本就面临困境的造船厂,更是雪上加霜。

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熟练的工人或退休或跳槽,导致工艺水平断崖式下滑。供应链的断裂则更为致命,许多关键零部件原本依赖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供应,如今这条路已被彻底堵死。

即便航母在2022年被拖入新的干坞,试图继续推进锅炉和雷达系统的升级,但各种小火小漏依然不断,工期一拖再拖。

到了今年上半年,停靠在摩尔曼斯克港的“库兹涅佐夫”号,锈迹斑斑,甲板上杂乱堆放着各种设备,看上去更像一个被遗弃的工业废墟,而非一国海军的象征。

高昂的维修成本和遥遥无期的完工日,让俄罗斯海军内部也开始出现放弃的声音。

最新的进展令人唏嘘。据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在7月份暂停了所有维修工作。

联合造船集团的高层在评估后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这艘船可能需要直接报废。

将其切割成废铁出售,已成为一个被严肃讨论的选项。

一位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前司令的表态,或许代表了军中务实派的看法。

他直言,放弃“库兹涅佐夫”号是正确的决定。

在现代战争中,依赖无人机和高超音速导弹的体系,远比维护一艘昂贵又脆弱的传统航母更具效费比。

中国的援助或许在技术上解决了许多难题,但它无法修复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衰退,也无法改变战争带来的资源挤压。最终,“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并非由一台锅炉或一块钢板决定,而是被更宏大的国运和战略抉择所左右。

这艘承载着苏联红色海军最后荣光的巨舰,很可能将在寂静中走向自己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