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认知重塑36讲18|我们是如何陷入越忙越穷的死循环的?

发布日期:2025-08-22 09:37:45 点击次数:73

这是我《认知重塑36讲》的第18篇,给那些忙忙碌碌、却依然稳定贫穷的人。

前言有些人,每天看似很努力,忙的脚不离地,就是挣不到钱!就像一头拉磨的驴,蒙着眼,一圈又一圈的转,汗流浃背,自以为走了很远的路。但摘下眼罩才发现,怎么还TM在原地打转?比如,你看超市大卖场客流爆棚,找关系进去供货,结果没几年整个大卖场行业塌方了。你想干脆开个实体店吧,结果被电商、直播、疫情几巴掌扇得鼻青脸肿。你看短视频又火了,想着那句“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结果发现各路“牛鬼蛇神”都涌入这个行业,镰刀比韭菜都多。每一次,都觉得自己尽了力。每一次结局又很悲催。为什么会这样?从一个词说起---管窥。当你的大脑被“稀缺”劫持要了解管窥,先要了解什么是稀缺?稀缺,不是缺钱,它是一种心态。当你长期处于资源紧缺的状态时,你的整个心智系统都会被它俘获,比如缺钱、缺机会、缺时间。它会给你带来一个看似有用的东西:专注。缺钱时,你满脑子都是怎么搞钱;项目截止日期逼近,你效率奇高。但这种专注是恶性的,它让你像身处隧道中一样,视野里只能看到隧道尽头那个最紧急、最迫切的东西,而隧道外的一切你都视而不见。这就是管窥!比如你做供应商时,你每天的“管窥”就是盯着库存、订单、回款,以为这就是生意的全部。你没注意到,隧道外,整个零售业态正在被颠覆。你开实体店时,每天的“管窥”就是房租、水电、人工、客流,但你没看见,隧道外,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彻底改变。更可怕的是,“稀缺”会持续征用你的“认知带宽”。如果把“认知带宽”想象成你大脑的运行内存。一台内存充裕的电脑,可以同时开很多个软件,也可以流畅处理复杂任务。而一台内存被占满的电脑,开个文档都会卡,随时可能死机。稀缺就相当于那个疯狂吃内存的后台程序。它让你不断在各种紧急事务间疲于奔命,做权衡、做决策,持续消耗你的意志力。今天房租怎么办?下个客户在哪里?孩子的学费凑够了吗?每一个问题都在吞噬你的心力。神经科学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更底层的解释。在《思考,快与慢》中,把人的大脑决策系统分为快系统(系统1)和慢系统(系统2)。慢系统像个CEO,负责战略思考,过程慢;快系统像消防员,负责紧急处理任务,能快速处理大量信息。如果你长期处于稀缺压力下,你的大脑决策系统会被劫持。原本负责长远规划、深度思考、抑制冲动的“CEO”(前额叶皮质/系统2),会靠边站。而负责处理紧急情况、应激反应、直觉判断的“消防员”(杏仁核/系统1)会全面掌权 。而“消防员”掌权时,你无法进行长远规划,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就是为什么身边很多朋友会有这些情况:找了十年项目,始终没下场。 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认知带宽去深度研究、承担风险,光是应付日常工作,就耗尽了所有精力。天天吐槽工作,却从不辞职。 因为失业的恐惧和找工作的未知,这种“稀缺”感让他宁愿忍受眼前的痛苦,而无力规划未来的可能。频繁换工作,以为在寻找出路。 其实这只是在不同的“稀缺”陷阱里横冲直撞,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都一样,这不是蠢,也不是懒,而是我们的大脑,在稀缺的胁迫下,已经无法做出高质量的决策了。我们被困在了原地拉磨的循环里。主动创造“余闲”要打破这个循环,唯一的出路,就是对抗稀缺,主动为自己创造余闲。“余闲”不是懒惰,也不是躺平。而是---在你的日程表上,留出不被紧急事务填满的时间;在银行账户里,留下一笔不必立即动用的资金;在大脑里,留出可以自由思考、不被打扰的认知空间。就像医院的手术室排得满满当当,看似是高效的,但只要有一台手术超时,整个系统就会连锁崩溃。而如果预留一间“闲置”的手术室,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应对意外的能力反而会大大提升 。人生也是如此。有“余闲”,是所有个人成长的战略前提。余闲与能力圈:巴菲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大量的“余闲”时间用来看财报、思考商业模式,从而死死守住他的“能力圈”。一个被账单追着跑的人,不可能有心力去研究一家公司十年后的发展。你越缺钱,越容易在稀缺状态下被忽悠投资马扁项目;而在“余闲”状态下,你才有底气说出那句“看不懂的,不投”。余闲与杠杆:纳瓦尔说,财富的秘密是杠杆。代码、媒体、资本都是杠杆。而撬动这些杠杆,需要前期的学习、试错和打磨。这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发生在“余闲”时空里。就像我开始做自媒体之初,就是在焦头烂额的工作中,给自己挤出了一点点写东西的“时间余闲”和“认知余闲”。余闲与长期主义:长期主义的本质,是在今天做那些能在未来产生巨大复利的事。稀缺心态会逼你只看眼前,让你焦虑今天能不能活下去。而“余闲”给了你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让你有资本去给未来下注。“余闲”就像一片沃土,没有它,再好的种子(想法、机会)也长不出来。它能让你从疲于奔命的“消防员”,变回运筹帷幄的“CEO”。如何从零开始,为自己建立“余闲”账户?等一个完美的时机,等自己有钱了、有时间了再开始改变,这是最大的谎言。创造余闲,必须从当下开始,从微小处着手。第一步:守卫认知带宽。你的认知带宽是你最宝贵的资产,不要让它被无意义的事情消耗掉。环境设计:想读书,就把手机放进另一个房间,把书放在枕边。想健身,就把运动鞋放在门口最显眼的地方。减少你做“对”的事情的启动阻力,增加做“错”的事情的阻力。这就是对自己使用“助推”。决策外包: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的着装常年不变,不是他们没钱,是他们不想每天浪费注意力和时间在穿什么上。所以尽量固化你的日常,每天穿什么、吃什么,能不选就不选。把琐碎的决策也自动化,比如设自动还款、自动储蓄。把宝贵的带宽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信息降噪:取关那些只会煽动焦虑、用垃圾信息轰炸你眼球的账号。关注几个不同领域、能提供深度见解的信源。在当下,注意力是比金钱和时间还珍贵的货币。高质量的信息输入,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余闲。第二步:强制注入第一滴水。“余闲”不是等来的,是挤出来的。时间余闲:试试每天雷打不动地给自己留出1小时的“神圣时间”。清晨、深夜无所谓。在这段时间里,只做那件对你而言,长期最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学习、思考、写作、锻炼。关掉所有通知,拒绝所有人打扰。金钱余闲:每月工资一到手,立刻强制转一笔钱(哪怕只有100块),到你轻易动不了的账户。不是为了理财收益,而是为了打破“月光”的心理魔咒。认知余闲:每周挤出半天时间,彻底断开与工作的连接。去散步、逛展览、发呆也行。让你的大脑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就像定期对电脑进行“磁盘碎片整理”。很多好点子,往往诞生在这种时刻。第三步:利用余闲,玩好你的“无限游戏”。如果把人生和事业当做一场无限游戏,那么不要把目标瞄准“赢”,而是要“一直玩下去”。稀缺心态会让你总想赢下眼前的仗,而“余闲”则会确保你有资本永远留在牌桌上。进行“最小化可行性认知”实验:别再空想“完美的创业项目”。利用你挤出的“余闲”,去验证一个最小的假设。比如,你觉得做AI领域培训有前途?那就先用你的“时间余闲”写10篇该领域的深度文章,看看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问。这比你拍脑袋辞职、租办公室的成本低100倍,但获得的认知却是无价的。这就是我做自媒体的逻辑。投资未来的自己(尤其是在AI时代)AI正在接管所有重复性的、可被标准化的工作。未来,什么最值钱?创造力、同理心、复杂的跨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无法在“稀缺”和“管窥”状态下培养的。它们只能在“认知余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你今天为自己创造的每一份“余闲”,都是在为你在未来世界里,找到一个无法被AI替代的位置。写在最后我用无数的代价换来一个朴素的认知:真正的困境,从来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是来自我们被“稀缺”心态所囚禁的内在世界。我们苦苦挣扎,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从那个被劫持的自己手中,夺回大脑的控制权。这篇文章,写给你,也写给我自己。我们都是在时代洪流中,试图抓住浮木的普通人。愿我们都能认清那个在背后拖住我们的无形之手。不要犹豫,为自己的“余闲”账户存入第一笔资产,就在当下。今天的你,会为自己的“余闲”账户存入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如果你觉得文章内容让你有所触动,别忘了点个赞呦,谢谢。

我是Asher ,不装B、不空谈;用文字链接思想,用AI“知化”自我。

END

我正在更新《认知重塑36讲》,不追热点,只讲深度!把我曾经历的困惑痛苦、经验教训系统化呈现出来,给过去的我、现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