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陈芋汐央视一句话掀翻网暴,承认全红婵拉她出低谷,粤港澳全运会前风向再变

发布日期:2025-11-21 22:08:47 点击次数:88

在央视《体坛零距离》中,陈芋汐直面低谷,坦言“东京后能力下滑”,随即补上一句“是跟全红婵配双人,她一点点把我拉了回来”

这一句真心话把两人的关系从被误读的对立拉回“彼此成就”,也让此前的网暴迅速收声

陈芋汐的这句“她把我拉了回来”不是客套,是把话说到了赛场与训练的最深处

有人还记得,今年5月全国跳水冠军赛,全红婵因脚腕旧伤退赛,陈芋汐与掌敏洁夺冠,结果社交平台立刻掀起脏水:有人攻击陈芋汐“靠队友吃红利”,有人怀疑全红婵“借伤避战”“不自律”

起因并不复杂,根子在“饭圈化”的恶意拉踩,把队友关系生生剪成对立剧情

说白了,竞技体育被拽进了流量叙事,专业被情绪吞没

转折点来得很硬

2025年9月,公安部对制作传播诽谤视频的王某、韩某、马某某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平台同步清理攻击言论

这场持续多年的网暴闹剧才被按下暂停键

但暂停不等于结束

“算法茧房”让极端情绪容易在同温层里自循环,理性讨论空间被挤压,这一点《中国体育报》点得很直白

也因此,10月30日陈芋汐在央视把“互相拉一把”的真相讲出来,舆论才真正倒了个个儿

说回这对“跳水双子星”

国际泳联在官方报告里用“教科书级同步”形容她们,入水干净、节奏合拍,几乎挑不出瑕疵

巴黎奥运,她们以359.10分拿下女子双人10米台,助中国跳水队收获自1984年以来的第50枚奥运金牌;

三届世锦赛登顶,同步分长期稳定在9.2分以上,网友笑称“连水花都是复制粘贴”

今年的一场世界杯北京站总决赛,她们以350.88分领先近30分夺冠

首跳201B同步分高达9.5,最后一跳5253B同步最高位9.3,赛场像被瞬时静音,只剩入水的脆响

这种默契不是写在纸上的数据,是多年的彼此对准与彼此成全

更扎心的是每个运动员都会遭遇的“发育关”

在跳水圈,这是绕不过去的硬坎,身高、体重的微小变化就可能把多年肌肉记忆搅乱

陈芋汐站在20岁的转折点,预赛396.50、半决赛394.65、决赛430.50,三场分数像复制粘贴,第三跳626C拿下94.05分全场最高

这背后是她把体重严控在42.5公斤、上限不超过43公斤,每天额外做2小时核心训练,甚至一天上称十次

有人会问值不值,其实跳水就这么残酷,身上每一两都要用训练去换回来

全红婵的“发育关”也毫不遮掩

2025年4月温莎站,她体重一度涨到48公斤,动作失误摘银,以407.55分比冠军陈芋汐低10分

现场不乏失落,但教练陈若琳的表态更让人心里踏实:“每个运动员都会经历发育关,全红婵天赋与自律兼具,对她充满信心”

这才是专业圈的底气——承认变化,解决变化,不被情绪带走

把镜头拉远

中国跳水队今年世锦赛在13个小项里拿下9金,但男子单人10米台首次无缘领奖台,压力不小

这不是“梦之队”变弱,而是新奥运周期的对手都在升级

也正因为如此,团队协作显得更重要

女子双人3米板就是稳定输出的样板,陈艺文/陈佳以325.20分夺冠,项目实现14连冠,预赛310.68已领跑,决赛每一跳都把优势持续放大

这和“陈芋汐/全红婵”的双人默契是互相呼应的两个侧面:强者不是一个人强,是彼此托举着强

再说回最新进展

10月31日,大公报道出炉:全红婵伤愈,正在备战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她和陈芋汐将在女子团体、双人10米台、单人10米台上正面交锋

这对曾经的“金牌搭档”,如今成了最受期待的“最强对手”

竞技的美感就在这里:站在同一块跳台上,角力也互相点亮

截至11月1日,赛事结果还未更新,训练馆里依然是一遍遍走台、一遍遍入水的日常

有人在场边低声说了句,“她们又把节奏对上了”,像是一种默契的预告

舆论的反转并非偶然,是事实与态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前质疑全红婵的网友陆续道歉,“最好的竞争是彼此成就”成了这次讨论的核心词

这句话很暖,但更重要的是落在行动上:在赛场上拼真本事,在训练里扛真苦,在公众叙事里讲真话

当当事人把专业与情感都摊开,误读就没有太多空间了

当然,体育圈的网暴不是个案

今年多哈世乒赛,林诗栋三次失冠后也被恶意嘲讽、贴侮辱性绰号,平台清理了不少,但没有形成司法层面的案例

这和跳水的处置形成对比

有业内人士提到,平台要从机制上打破“算法茧房”,优化推荐与审核,别让极端情绪越滚越大

这不是为谁站队,而是为所有运动员同一个赛场的尊重站队

“她一点点把我拉了回来”这句话之所以让人记住,是因为它把竞技与人心拽在了一起

专业层面,双人项目需要互相“对准”,情感层面,低谷时的那只手最有分量

从“复制粘贴”的同步水花,到各自经历的发育关与伤病,再到在镜头前公开承认彼此的帮助,体育精神被拉得更近也更厚

更扎心的一点是细节

训练馆里常见的场景:一台老旧的电子秤摆在角落,灯光打在数字上,跳动的一两让人屏息;

一位队友从台沿走来,轻轻点了点另一位的肩膀,说“我们再来一组”,这就是“拉回来”的具体样子

不需要口号,都是日常

到这一步,“对手”“队友”两个词不再冲突

比赛日,她们要分出高下;

日常里,她们互为参照

体育的魅力从来不是只有金牌,而是那条从彼此成全通往更强的路

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上看到她们各自的最好版本,输赢之外,依然看重那一份互相托举的信任

也希望平台把“清朗算法治理”做实,让专业回到专业,让尊重成为默认

当真相和善意占上风,流量也会有更好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