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公斤C4炸飞炮塔!梅卡瓦MK3遭路边炸弹袭击,4名乘员无一生还
发布日期:2025-07-18 23:31:47 点击次数:150
前言:近来,巴勒斯坦对以色列展开了名为“阿克萨洪水行动”的军事打击,在短短20分钟内就发射了5000余枚火箭弹,其射程覆盖了以色列的多个主要城市,像特拉维夫乃至耶路撒冷都在其中。如此密集的火箭弹攻击,即便以色列性能强悍的“铁穹防空系统”也难以招架。与此同时,巴勒斯坦人跨越边界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素有卓越防御力之称的梅卡瓦主战坦克也损失惨重,这不禁让人疑惑,梅卡瓦主战坦克的实力到底还能否胜任?
一:“梅卡瓦”坦克的起源
几十年来,“梅卡瓦”坦克一直是以色列国防军勇猛无畏的标志。它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伸出黑洞洞的炮口,在阿拉伯邻国的街道上横冲直撞,毫无顾忌。这型坦克从诞生起,就凭借其独特的特点在坦克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色列总人口不足400万,国土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建国伊始就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围攻。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依靠着性能好坏不一的杂牌坦克艰难支撑,也正是在这些战争中,以色列深切体会到了坦克的重要性。起初,以色列先后得到了“谢尔曼”坦克和AMX-13轻型坦克,然而这两种坦克在防护方面的缺陷,让以色列装甲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于是,以色列开始购买防护性能较好的“逊邱伦”坦克,并且决定引进专利来生产“奇伏坦”坦克。
但在六日战争之后,英国担心援助以色列会损害自身在中东的利益,便单方面废除了出口“奇伏坦”坦克的协议。法国也出于同样的缘由,对以色列实施了武器禁运,美国则只向以色列提供M48这类老旧坦克。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联的T-62和T-72坦克陆续列装阿拉伯军队,这引发了以色列的极大恐慌。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双方主要依靠坦克作战,多年来共有4300辆坦克被击毁。以色列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极为敏感,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旦战事紧张,很难确保能从国外迅速购得武器,外援随时可能中断的不安感始终萦绕在以色列人心中。
自己能够生产出坦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此,以色列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坦克的国产化。1968年,以色列陆军第10步兵旅旅长塔尔少将正式加入“梅卡瓦”坦克计划。当时,很多人都心存疑问,以色列国土资源极度匮乏,又没有设计坦克的经验,真的能够生产出新型坦克吗?塔尔少将全面分析了以色列生产坦克的可行性后,认为自主生产坦克比进口新型坦克成本更低。1970年,以色列政府批准了“梅卡瓦”坦克的研制计划。在国防部的直接领导下,由国防部副部长牵头,塔尔少将带领35人迅速开展研制工作。塔尔少将拥有多年装甲部队的实战经验,他认为在高强度的战争中,坦克的防护力尤为关键。
二:“梅卡瓦”坦克的设计
1971年4月,塔尔少将制作出了一个1:1的坦克模型,并利用“逊邱伦”坦克的底盘临时制造了一辆样车,用来试验发动机前置的坦克设计方案。在“梅卡瓦”坦克的研制过程中,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双方的坦克部队在戈兰高地上展开了惨烈的混战。7000多辆坦克参与了这场自库尔斯克坦克会战后最为激烈的坦克大战,坦克兵的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28%,共有2500多名坦克兵阵亡。对于人口不足400万的以色列来说,失去这么多经验丰富的预备役老兵,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塔尔坦克设计小组根据在这场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对正在研制的“梅卡瓦”坦克进行了改进。
以色列坦克面临的威胁包括RPG-7反坦克火箭、坦克炮发射的动能弹以及化学能弹。动能弹的威力大小取决于穿透角度和剩余能量,命中坦克时,坦克会吸收其全部能量,穿透后碎片的飞散角度约为60°。RPG-7火箭筒对人员的杀伤力很强,当坦克被空心装药破甲弹击中时,密度极大的锐利射流大部分能量用于形成穿孔,穿透后剩余的能量仅为10%左右,对车体的冲击力较小,装甲熔化后碎片的飞散角度在100-120度之间,而多层厚装甲能将这一角度减小到30度。位于穿透处的乘员很难避免被严重烧伤,往往会变成黑焦状态,但稍远一些的乘员有时根本不知道坦克被击中,甚至会误以为是撞到了岩石。
在1973年10月的战争中,以色列坦克兵在没有穿戴防护服的情况下仓促投入战斗,导致大量乘员被烧伤。在战死者中,因坦克爆炸起火而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8%。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到车内,通常不会导致乘员死亡,坦克兵最害怕的是火灾。燃料和弹药在高温作用下会起火爆炸,乘员往往身体组织会被完全破坏,大部分会被烧成黑焦状态,甚至化为灰烬。在这场战争中,被烧伤的士兵占总受伤士兵的3.9%,其中47%是在坦克内被烧伤的;负伤的坦克兵中,有26%是烧伤,而在烧伤的坦克兵里,47%最终死亡。
多数烧伤发生在面部和前臂,面部烧伤的比例占77%。坦克兵很少有人坚持佩戴防护面具,觉得它麻烦、碍事,而且还很热。不过,有83%的坦克兵佩戴了防护手套,手部被烧伤的只占2.5%,其中50%是上腕部烧伤。98%的坦克兵穿着防护衣,只有12%出现腹部烧伤的情况。防护衣有一体式和上下分开式两种款式,穿一体式防护衣的坦克兵,烧伤部位多在肘关节以下,原因是他们爬出坦克时,防护衣被拉伸,袖子上卷导致前臂裸露;穿上下分开式防护衣的坦克兵,烧伤部位在腰身,这是因为爬出坦克时上衣向上翻卷。
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仔细研究了每次战斗后收集到的伤亡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计算机化的信息库中。此外,以色列国土上有大量被击毁的坦克残骸,这些残骸遭受过各种反坦克导弹、不同口径坦克炮以及所有类型弹药的多次毁伤和破坏。以色列坦克设计人员对这些残骸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坦克最容易遭受攻击的部位是炮塔正面。根据这些经验教训,设计人员对正在研制的“梅卡瓦”坦克再次进行了改进,确立了防护第一、火力次之、机动第三的设计原则,力求保障乘员的生命安全。1974年年底,2辆生产型样车问世,1977年完成生产定型。
“梅卡瓦”1坦克的研制总共花费了6500万美元,在西方坦克中,其研制费用是最低的。参与“梅卡瓦”坦克生产的企业有40家,涉及4000多人,坦克由位于特拉维夫以东的特尔-哈西梅尔陆军坦克厂组装。该坦克有124个主要部件,其中100个由以色列自行生产,14个是仿造的,包括瞄准装置、车内通话器、武器、弹药系统、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机、减震器等;10个是进口的,包括钢板、发动机和传动装置。1978年,首批“梅卡瓦”坦克亮相时,各国的坦克专家们对这种打破传统坦克布局、采用发动机前置设计且装有粗大减震弹簧的“丑小鸭”,都投去了怀疑的目光。
三:“梅卡瓦”坦克的前期战绩
“梅卡瓦”坦克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将动力系统置于前端、战斗舱安排在后部的独特构造。在研发这款坦克时,以色列尚未掌握复合装甲技术,为此设计团队提出了间隔装甲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采用三层装甲结构。最外层是铸钢装甲,炮塔正面由2-3层铸钢间隔装甲组成,厚度最大达到150毫米;中间层是80-100毫米的特种装甲;内层则是60-80毫米的装甲内衬。这样的防护水平,相当于500毫米均质装甲。由于炮塔设计得十分扁平,其暴露面积仅为0.76平方米,是目前现役主战坦克中炮塔最小的。为了缩小炮塔体积,以色列甚至摒弃了车长观察优先的原则,炮塔上连车长指挥塔都没有配备。炮塔的控制系统采用电液式,并且液压机构被安装在炮塔尾舱的隔板后方,以此避免坦克被击穿后因机油引发起火的危险。
坦克的车头部位配备了5层装甲,分别是76.2毫米的钢装甲、25.4毫米的间隔层、50.8毫米的钢装甲、152.4毫米的间隔层以及50.8毫米的钢装甲。前部装甲的外层与内层之间是一个304.8毫米的油箱,其防护效果相当于10毫米的钢装甲。位于车体前部右侧的动力室前方有三层装甲,它与战斗舱之间由一块装甲板隔开。从正面射来的穿甲弹,要先后穿透这三层装甲、油箱、变速箱、发动机以及装甲隔板,才能抵达战斗舱,这段距离长达3米。位于车体后半部分的战斗舱,其空间宽敞程度令人惊叹,车长、炮长和装填手都拥有充足的空间,后舱甚至能够搭载一个步兵班。乘员可以从车体尾部的舱门进出战斗舱,这个位置是最不容易遭受火力攻击的,通过该舱门补充弹药也比其他坦克简便得多。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入侵黎巴嫩的行动中出动了1600辆主战坦克,首次参与实战的“梅卡瓦”主战坦克常常处于行进纵队的最前列。在以军向黎巴嫩北部推进的过程中,叙利亚第3师的T-72坦克投入了战斗,双方在卡拉乌湖和牙古村庄附近展开了交锋。“梅卡瓦”主战坦克成功击毁了12辆T-72坦克,打破了北约装甲部队所认为的T-72坦克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场战争中,共有50辆“梅卡瓦”1型坦克在不同距离被各类反坦克武器击中,其中包括125毫米坦克炮、反坦克炮以及萨格尔式、米兰式和霍特式反坦克导弹等,有1辆坦克甚至被反坦克火力命中不少于20次。
根据以色列的战报,没有一辆“梅卡瓦”坦克被彻底摧毁。火箭筒造成的损坏比较轻微,在战场上就能进行修理;即便遭遇地雷袭击,也没有受到严重损伤,经过就地修复便可重新投入战斗;只有少数几辆坦克的车体被击穿。虽然T-72坦克的125毫米主炮能够击穿“梅卡瓦”坦克的装甲,但那些打透车体前装甲的穿甲弹和破甲弹,其能量在穿透车体前装甲和动力系统的过程中就已消耗殆尽,无法侵入到乘员舱,因此没有一辆坦克发生弹药诱爆或被烧毁的情况,受伤的乘员中也没有一人被烧伤,所有受损的坦克都能够完全修复。
实战证明,“梅卡瓦”坦克的尾门设计是十分有效的。在弹片纷飞的战场上,从炮塔舱门上下坦克无疑等同于自杀,而从尾门进出则能够得到整个坦克车体的掩护。当坦克翻车时,车内未受重伤的乘员可以从尾门逃生;在敌人的火力攻击下,尾门还能用于疏散伤员,或者运载步兵反击对方反坦克火力的阻击。步兵跟随“梅卡瓦”MKI坦克前进时会有安全感,而且坦克上还能为找不到饮用水的步兵提供饮水。以色列的步兵军官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总会将“梅卡瓦”主战坦克编入合成部队,有相当数量的“梅卡瓦”MKI型坦克参与了进攻城区的巷战,期间遭到了巴解组织武装人员各种武器的射击,在交战过程中,只有9名乘员因为打开舱盖将头部暴露在炮塔外面观察而不幸身亡。
战争结束后,“梅卡瓦”设计小组迅速收集到了大量实战资料,并针对暴露出的不足,在1983年研制出了“梅卡瓦”MK2型坦克。这款坦克主要还是着重加强防护能力,在炮塔正面、两侧以及车体前部都额外安装了一层特种装甲,将保护悬挂装置的钢质裙板换成了可以安装反应装甲的钢质裙板。在“梅卡瓦”MK2坦克交付部队之后,设计小组又推出了全新设计的“梅卡瓦”MK3坦克,它一如既往地强化装甲防护,用模块式装甲取代了原来的焊接式钢装甲。这种模块式装甲实际上就是安装在车体和炮塔上的箱子,能够在野外进行更换,安装一块仅需几分钟。炮塔的液压控制系统则改用了全电炮控系统,该系统没有容易被引燃的液压机油。弹药存储方式也从多弹集束存放改为每发炮弹单独存放在弹箱内,能够承受600-1000度的高温达45分钟。
四:“梅卡瓦”坦克的后期战绩
“梅卡瓦”MK3主战坦克于1990年开始在以色列陆军服役,并很快成为了以军的主力装备。以色列总共装备了1300余辆“梅卡瓦”坦克,其中“梅卡瓦”3型主战坦克有500辆。尽管“梅卡瓦”Mk3的防护能力在世界上堪称最强,其正面装甲抵御破甲弹的能力相当于1000毫米均质装甲,抵御穿甲弹的能力相当于750毫米均质装甲,远高于美国M1A2的620毫米和德国“豹”-2A5的630毫米,但它在南黎巴嫩地区执行镇压暴乱的局部战斗中表现欠佳。在黎以冲突中,共有40辆“梅卡瓦”坦克受损,战损率约为10%,其中20辆彻底失去了战斗力。1997年9月至10月期间,有3辆“梅卡瓦”MK3坦克被赫兹布拉游击队用俄制9K111反坦克导弹击毁,其中第二辆坦克的乘员没有受重伤,而第一辆和第三辆坦克中,将头部暴露在外的车长不幸阵亡。
2002年2月14日,1辆“梅卡瓦”MK3型主战坦克遭到巴勒斯坦游击队埋设的50公斤C4炸药的袭击,强大的冲击波震断了发动机的固定螺钉,导致发动机飞到了路边,炮塔也被震飞出去,炮长和装填手被压死在炮塔下方,驾驶员则被方向盘挤压致死。与以色列交战的巴勒斯坦游击队,不仅配备了土制地雷以及RPG-7/7v、RPG-18、RPG-26、RPG-29等反坦克火箭筒,还有伊朗和叙利亚提供的AT-3“萨格尔”、AT-4“塞子”、AT-5B“拱肩”,俄制AT-13“混血儿”-M、AT-14“短号”,以及法德合制的“米兰”和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这些反坦克武器在理想情况下,完全能够直接击穿“梅卡瓦”坦克的正面装甲。
游击队充分利用该地区多山、丘陵纵横的复杂地形,构筑了由地道、洞穴和地下掩体组成的复杂工程体系,这些体系可以用于贮存武器、隐藏士兵和机动猎杀小组。猎杀小组通常由4-6人组成,配备RPG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一般由2人负责发射,2人负责装弹。猎杀小组战术灵活多变,往往不与以军进行正面对抗,而是凭借良好的群众基础,隐藏在村庄、小镇和山谷通道中,等待以军坦克分队通过后,立即集中攻击“梅卡瓦”坦克防护相对薄弱的侧面和后部,攻击完成后迅速撤离,这种战术让以军十分头疼,几乎难以进行有效还击,当以军准备发起攻击时,那里早已空无一人。
“梅卡瓦”坦克原本是为大规模坦克集团作战而设计的,在应对机动灵活的游击作战时,只能以坦克小分队的形式参与战斗,有时甚至是单辆坦克独自作战。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几乎每天都会遭到射击,攻击不仅来自正面,而是来自四面八方。虽然“梅卡瓦”坦克在设计之初就着重加强了对侧面和后部的防护能力,但也只能抵御近距离轻武器的射击,面对反坦克导弹时便显得力不从心。在最新的以巴冲突中,巴勒斯坦人使用无人机在“梅卡瓦”坦克头顶投放弹药,一发就将其瘫痪。如今,无人机打击装甲车辆已成为战场上常见的场景,“梅卡瓦”坦克所有的防护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都变成了无用的摆设。
五:结语
从“梅卡瓦”1坦克到“梅卡瓦”4坦克,“梅卡瓦”系列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火力越来越强,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先进。然而,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它以前多么强大,也无论如何加强防护,“梅卡瓦”坦克在人民战争中都如同泥牛入海。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无人机几乎已成为新的坦克克星,这一趋势已成定局,因此“梅卡瓦”系列坦克在以巴冲突中发挥不了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