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没能让普京退缩,反而坚定了打下去的决心
发布日期:2025-07-29 22:13:17 点击次数:80
当美国挥舞着“加征100%关税”的大棒,甚至威胁要拉上全球买家一起制裁俄罗斯时,普京的回应却异常冷静。 他既没在镜头前痛斥美国,也没急着派外交官谈判,而是转身就干了一件大事。联合中俄蒙朝,修了一条贯穿东亚的“战略公路网”。 这记反击,直接把西方的封锁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关税威胁看似凶猛,实则漏洞百出。
特朗普的算盘很精:通过“二级关税”逼中印二选一,切断俄罗斯能源出口的生命线。 但现实是,俄罗斯去年对美出口额只剩30亿美元,就算翻倍加税,对俄经济影响微乎其微。 中印根本不买账。 俄方直言:“就算美国制裁,我们也能找到买家。 ”伊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被美国封锁这么多年,石油照样卖到全世界。
俄罗斯的“向东走”战略,早就在暗中布局。
从2023年东方经济论坛开始,普京就频繁会见中日韩领导人,重点推进远东开发。 2025年1月,中俄签署《远东能源开发项目》,直接拿下北极航道控制权;同年6月,普京访问朝鲜,双方签下军事技术合作协议。
最新的动作:一条连接中蒙俄朝的公路网正在施工,未来中俄能源运输完全绕开马六甲海峡。 中国外交部连夜点赞,承诺“深化交通运输合作”,直接给俄罗斯经济注入强心剂。
军事上,俄军正在赌一场“速战速决”。
特朗普嘴上说先给乌克兰送“爱国者”导弹,但俄军可没打算等。 情报显示,俄军集结了16万精锐部队,目标直指顿巴斯三大要塞:波克罗夫斯克、科斯特扬季尼夫卡和库皮扬斯克。 这几个地方一旦失守,乌军防线就会崩盘。
朝鲜答应派出3万士兵帮忙,虽然不上前线,但能替俄军守住后方,腾出主力部队猛攻。
美国军援越热闹,俄军反击越凶狠。
泽连斯基急得跳脚,一边喊着“所有国家机构仍在运转”,一边偷偷重组政府审查国防协议。 德国法国嘴上说要给乌克兰送导弹,但仓库里连155mm炮弹都缺了70%。 反观俄军,每天精准打击乌军军工厂和弹药库,7月18日一天就摧毁133个目标。 普京甚至放出狠话:“西方从没想过和平,只想从俄罗斯身上分肉。 ”
俄乌战场的“消耗战”,成了普京的筹码。
俄国防部宣布已控制乌东四州70%土地,每推进一公里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但普京算得清楚:只要在特朗普的50天期限内拿下哈尔科夫州20公里缓冲区,美国大概率会默认现状。
泽连斯基呢? 一边紧急启动武器自产计划,一边哀求北约“快点送导弹”。 可现实是,乌克兰连炮弹都造不出来,所谓的“全球武器制造商”计划,更像是一句空话。 能源出口转向东方,俄罗斯找到新活法。
中俄蒙能源管道全面开工,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占比冲到60%。 北极航道开通后,运往中国的液化天然气每吨成本直降30%。中俄联合开发的月球基地项目已启动,未来能源和矿产直接从太空运回来。 俄罗斯远东开发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外资流入量同比暴涨45%,其中70%来自亚洲国家。
西方制裁越狠,俄罗斯反抗越猛。
面对美国“核威慑政策”,普京直接摊牌:“任何支持乌克兰的核国家,都将被视为对俄宣战。 ”这话说得吓人,但背后是实打实的底气,俄军核弹头库存超过5000枚,远超美国。俄军最新研发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射程1000公里,速度9马赫,美国现有的反导系统根本拦不住。
乌克兰的“以拖待变”,拖垮了自己。
泽连斯基原想靠西方军援拖到冬天,等欧洲天然气危机爆发逼美国出手。 但特朗普的“北约掏钱买武器”计划,彻底断了这条后路。 德国军工企业现在天天抗议:“生产线都冒烟了,钱呢? ”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宣布追加60亿欧元军援,国内就爆发大规模反战游行。 乌克兰士兵在前线啃着过期罐头,泽连斯基却在基辅开庆功宴,这种反差彻底激怒了民众。
俄军的“夏季攻势”,专打乌克兰七寸。
俄军最新战术简单粗暴:先用卫星锁定乌军弹药库坐标,接着用“伊斯坎德尔”导弹饱和攻击,最后派无人机群打扫战场。 7月19日,俄军一天内摧毁乌军3个电子战基站,直接让乌军指挥系统瘫痪6小时。俄军从朝鲜弄来3万“志愿兵”,专门挖战壕、运弹药,乌军根本摸不清俄军到底有多少人。
普京的“持久战”,赌的是美国大选。
有分析指出,普京故意拖到2024年美国大选,赌特朗普会为了连任向乌克兰施压。 现在看来这招奏效了,特朗普急着要政绩,只能不断给乌克兰画饼。 但泽连斯基也不是傻子,最近偷偷派特使联系中国,想用稀土矿换中国无人机。 不过中国早看穿了套路,外交部发言人一句话噎回去:“乌克兰问题,中方一贯主张和平解决。 ”
俄军现在每天的推进速度虽然慢,但稳扎稳打。 乌军防线越来越薄,西方军援越来越少,泽连斯基的“以拖待变”彻底破产。乌克兰老百姓,电价涨了10倍,超市货架空空如也,年轻人宁可冒险偷渡去欧洲,也不愿留在战区当炮灰。
普京放话:“战争没有赢家,但俄罗斯绝不投降。 ”这话听着悲壮,其实背后藏着更冷的算计。只要拖到冬天,欧洲就得求着俄罗斯供气,到时候主动权就回到俄方手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