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完还不到24小时,美国财长表态,将对中国加100%关税
发布日期:2025-08-06 02:39:17 点击次数:52
斯德哥尔摩首相官邸的谈判桌上,中美经贸团队刚就延长关税休战期90天达成共识,空气里还残留着克制的暖意。然而不到24小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新闻发布会上冷笑着抛出惊雷:“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100%关税惩罚!”
这番赤裸裸的威胁,像一盆冰水浇灭了外界对中美关系缓和的期待。就在三天前,特朗普政府刚释放“善意”: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拒绝赖清德过境美国请求,甚至双方宣布延长贸易休战期。当媒体还在猜测APEC峰会可能的中美元首会晤时,贝森特手中的关税大刀已寒光毕现。
一、谈判桌上的“回马枪”:关税武器的三重算计
贝森特的威胁绝非临时起意。就在谈判前夕,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向全球喊话,将俄乌和平协议最后期限缩短至10天,扬言对购买俄石油国家实施“二级制裁”。这套组合拳暗藏三重战略野心:
能源霸权争夺。美国页岩油产业急需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市场——中国。切断中俄伊能源纽带,等于迫使中国高价购买美式能源。数据显示俄罗斯石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19%,俄方甚至放言“中国需要多少就供应多少”。
地缘政治绞杀。中俄伊能源合作构成战略三角,削弱美国全球主导权。三国间85%石油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形成“去美元化走廊”,直接冲击金融霸权根基。
国内政治表演。2026年中期选举在即,特朗普急需强硬外交姿态转移国内矛盾。6月美国CPI高达4.8%,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挥舞关税大棒成了最廉价的竞选道具。
然而这套“通吃逻辑”遭遇现实无情嘲讽。美俄贸易额仅34亿美元,即便征100%关税,所获不及军费零头;印度表面配合实则大做转口贸易,2024年对欧石油出口激增40%;欧盟更直言“与中国合作无需看美国脸色”。
二、中国的反制:多边棋局上的冷静落子
面对关税威胁,中国商务部仅用24小时完成外交布局。就在贝森特放话次日,中国外交官现身德黑兰,与俄罗斯、伊朗启动三方战略协调。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飞抵北京,在记者追问下直言:“欧盟加强与中国关系,与欧美关系无关”。
这组精妙的地缘落子背后,是中国应对能源战的四大底气:
供应网络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覆盖15国,中东、非洲、南美占60%以上份额,俄伊占比实际不足三成。哈萨克斯坦30年石油协议、沙特对华出口增长8%,持续扩大能源“朋友圈”。
战略储备充足。90天以上石油储备量叠加俄油长期价格优惠(低于国际价15%-20%),足以缓冲短期冲击。
反制武器在手。中国掌控全球90%稀土深加工能力,2024年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掐住美国F-35战机、芯片产业的命脉。
依存天平逆转。2024年美国对华出口仅占其GDP的1.2%,而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降至11%。若真征100%关税,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将多付2000亿美元成本,远超中方可能损失的300亿。
三、全球震荡:美国“关税大棒”的反噬效应
当贝森特在镜头前挥舞关税武器时,国际市场已用真金白银投下反对票。7月29日原油期货单日暴涨4.5%,LME铜价创三个月新高,MSCI全球指数剧烈震荡。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若中印被迫减少俄油进口,全球每日将短缺400万桶石油,油价或飙至110美元。
最焦虑的当属欧洲。意大利8%石油依赖俄罗斯,德国商界疾呼“中国市场太重要,不能选边站”。美国强推“二级制裁”无异于逼欧洲在高价能源与经济衰退间做选择,难怪冯德莱恩在北京急寻解决方案。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身也难逃反噬。若真征500%关税,美国汽油价将飙至每加仑8美元,通胀再升3-5个百分点,波音等巨头每周损失超2亿美元。特朗普48%的民调支持率,已逼近连任警戒线。
四、博弈本质:新旧秩序的碰撞
贝森特威胁加税的深层逻辑,暴露了美国对时代变革的恐慌。当RCEP成员国对华贸易增长4.5%,当沙特与中国探讨“石油人民币”结算,当欧盟拒绝加入制裁联盟,单极霸权规则已然失效。
这场较量早已超越贸易范畴。中国海关在威胁后发布的7月上半月数据,显示自俄原油进口反增3%;德黑兰三方会谈现场,中俄伊外长并肩而坐的画面,成为多边主义最生动的注脚。
斯德哥尔摩的90天休战期,不过是风暴眼中的短暂平静。当美国仍沉溺于“关税万能论”的迷梦,中国已用德黑兰的三方会晤、北京的欧中对话、上海的人民币石油结算试点,勾勒出新秩序的轮廓。
国际博弈的胜负从不取决于谁的威胁嗓门更大,而在于谁能在惊涛骇浪中稳住航向——此刻太平洋两岸的航舵手,正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科技笛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