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悍然叫嚣!不准中俄做生意,耿爽当众质问,美方彻底哑口无言
发布日期:2025-08-06 01:37:54 点击次数:121
一个数字,在联合国安理会现场像一道闪电,瞬间击穿了美国的道德高地。当美方代表约翰·凯利高声要求各国切断与俄罗斯的贸易时,他可能没想过,自己国家的账本竟会当场被亮出来。这个数字——37亿美元,由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平静地说出,让全场为之一震。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反击。它像一面镜子,直接揭示了美国对俄政策深藏的巨大矛盾。这场交锋,不仅关乎中美,更让国际社会看清了其双重标准下的真实意图。
失算的指控
时间回到近期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原本是应俄罗斯要求,讨论西方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问题。然而,美国代理代表凯利突然改变议题,将矛头直指中国。
凯利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民两用物资,称这些是俄方“战争努力的决定性助推者”。他甚至展示了“证据”,说是乌克兰战场缴获的武器中含有“中国制造零部件”。
他点名了机器工具、微电子、无人机技术等品类,态度强硬,要求安理会向中国施压,立即停止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这姿态,仿佛中国才是问题的关键。
然而,中方代表耿爽的反击精准而有力。他首先重申了中方立场: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冲突当事方。中国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武器。
耿爽强调,中俄之间的正常贸易完全合法合规,不违反任何国际法。他指出,安理会从未对冲突当事国实施全面贸易制裁,这为中俄贸易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随后,耿爽抛出了那个关键数字:2024年,美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高达37亿美元。更令人瞩目的是,这其中约30亿美元,是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
这些进口商品主要是化肥和核燃料。耿爽的反问直击要害:“美方一边指责中国,一边自己与俄罗斯保持巨额贸易往来。这难道是只许自己放火,不许他人点灯吗?”
话音刚落,美国代表凯利当场哑然失语,无法回应。会场内,一些国家代表交头接耳,有的微微颔首,显示出对美方双重标准的不满。美方的指控,当场失效。
这并非孤例。在2024年12月另一次安理会会议上,美国代表罗伯特·伍德在重复对华指责后,面对中方驳斥,竟选择仓促离场。这些事件都表明,美国试图在联合国孤立中国的行动接连碰壁。
双标下的焦虑
美国为何甘冒被揭穿的风险,执意在联合国上演这出“贼喊捉贼”的戏码?其行为背后,是乌克兰战场局势不利,以及自身援助困境和战略矛盾交织的深层焦虑。
俄乌冲突持续,战场形势对乌克兰日趋不利。近期,俄军在顿涅茨克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控制了战略要地红军城,这无疑增加了华盛顿的紧迫感。
战场失利,使得美国急需寻找一个“替罪羊”,以解释其耗费巨资却收效甚微的援乌策略。这是一种经典的外部化策略,旨在掩盖自身政策的缺陷与无力。
与此同时,美国正面临军援枯竭、军工产能不足的现实窘境。持续向乌克兰输送的海量军事援助,已经让其国库空虚,军工厂也难以满足前线的巨大消耗。
此外,中东地区对以色列的投入,也进一步牵扯了美国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在这种内部困境下,将战争长期化的责任“甩锅”给中国,便成了美国转移视线、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
再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乌克兰问题的态度,更是充满了矛盾。近期7月29日,他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俄方在8月8日前达成停火协议,否则将面临二级制裁。
然而,特朗普同时又悲观地表示,解决这场战争需要很长时间。这种前后矛盾的言论,恰恰揭示了美国对乌政策的摇摆不定和进退失据。
这种战略上的混乱,使得其更倾向于通过对华施压来掩盖自身的战略迷茫。美国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频繁向中国发难,一周内就南海、涉疆、乌克兰等问题三度挑衅,但始终未能提供确凿证据。
两种秩序碰撞
美国的双重标准行为,不仅仅是外交上的失态,更反映出两种国际秩序理念的激烈对撞。其外交手段正从过去惯用的“以力服人”,逐渐退化为“霸道施压”与“逃避现实”。
美国试图通过其国内法或单边制裁,对别国进行所谓的“长臂管辖”,强制他国服从其意志。这种做法正在破坏二战后建立的、以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当一个大国公然无视国际法,选择性地执行规则时,其所宣扬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便失去了公信力。这不仅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也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立场和行动。耿爽在安理会上指出,不计后果地向战场输送武器,只会加剧冲突,而非带来和平。中国始终强调自身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当事方。
尽管如此,中国却积极推动政治解决危机,倡导停火止战。中国提出并积极推动“全球南方”和平倡议,并组建“和平之友”小组,获得了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建设性的角色,使得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和“降温者”。在7月31日的安理会会议上,当美方指责中国时,俄罗斯大使涅边贾低头沉默,这被一些观察人士解读为对指控的不屑。
这与耿爽发言时获得的多国理解和认同,形成了鲜明对比。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双标行为感到不满,也日益认识到其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海量军事援助,但自身却面临军工产能不足、援助乏力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倡导的和平方案,正获得更多国际认同。这与美国对抗性的、火上浇油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数字背后,谁在裸泳?
那37亿美元的贸易额,最终如同高悬的明镜,清晰映照出美国外交政策的真实面貌。在安理会的寂静中,尴尬的不仅仅是失语的美国代表。
尴尬的更是其背后那个试图用单边制裁和双重标准主导世界的霸权逻辑。当一个国家,一方面要求别国为了其战略利益而牺牲经济,另一方面却自己大发“战争财”。
那么,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力和公信力,便无可避免地加速丧失。这场发生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交锋,其意义已超越了中美两国的一次简单博弈。
它让世界更清晰地看到,在当前动荡不安的国际变局中,究竟谁在真正致力于弥合分歧、推动和平,而谁又在“甩锅推责”的游戏中,不断消耗着其所剩无几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