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迟迟不遵守协议解除武装,加沙停火仍然脆弱
发布日期:2025-10-24 23:50:30 点击次数:81
2025年10月10日,加沙地带的拉希德沿海公路上,人潮如织。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携家带口,肩扛被褥、手提锅碗,踏上了返回家园的路。这是继1月停火协议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返乡潮。硝烟暂散,归途已启,但废墟之上,和平的根基仍如沙上筑塔,脆弱而未稳。
这场归途,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苦难的延续。据联合国数据,加沙92%的房屋在15个月的战火中被毁或严重受损,230万人口中近九成曾流离失所。如今,人们重返的“家园”,往往只剩断壁残垣;他们怀揣的“团圆梦”,可能面对的是亲人永别的现实。一位加沙妇女说:“我想回去亲吻加沙的土地和土壤。”这句话朴素却沉重,道出了无数人对故土的执念,也映照出战争对身份、记忆与归属感的彻底撕裂。
然而,归途的开启,并不等于和平的到来。此次停火协议虽由多方斡旋达成,但其脆弱性显而易见。就在协议签署后不久,以色列战机再度空袭加沙,哈马斯与以方在人质交换、撤军范围、战后治理等关键议题上仍存巨大分歧。更令人忧心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坚持“彻底消灭哈马斯”的立场,而哈马斯虽表示“不一定会寻求统治加沙”,却仍未放弃武装存在。双方互信几近于无,停火更像是战术性喘息,而非战略性和解。
国际社会的反应亦显复杂。一方面,联合国、中国、欧盟等普遍欢迎停火,呼吁人道援助与重建;另一方面,特朗普“清空加沙”的言论激起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弹,暴露出某些大国对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的漠视。真正的和平,不能建立在驱逐与替代之上,而必须尊重历史、正义与人民的意愿。
归途虽启,但若无持久的政治解决方案、无对加沙重建的实质性支持、无对平民安全与尊严的切实保障,今日的返乡,可能只是下一场流离的序章。国际社会不能止步于“谨慎乐观”,而应推动第二阶段谈判走向实质,确保停火不止于纸面,和平不止于口号。
加沙的人民已经用15个月的苦难证明:他们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回家的权利;不是短暂的寂静,而是长久的安宁。归途之上,每一步都踏着废墟,也踏着希望。世界当以行动回应这份希望——因为和平,从来不是自动降临的礼物,而是需要共同耕耘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