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中方对美反制加倍回应:只要美国船舶停靠中国港口,一律按吨收费

发布日期:2025-10-24 23:11:12 点击次数:54

美国船要停中国港口,现在得先掏钱,而且是按吨计费。自2025年10月14日开始,这个规矩就算正式生效。范围精准,不是“一锅端”,而是五类和美国直接挂钩的船,比如美国公司出资建造的、悬挂美国国旗的、在美国造的、由美国公司运营的,全都在内。中国交通运输部的公告写得很清楚,费用会分阶段逐步上涨,第一年一个价,第二年再加,第三年继续调。换句话说,没有商量的空间,却留了点“台阶”。

这是一次对等回应。半年多以前,美国先动了手,对中国的航运和造船产业发起所谓“301调查”。理由是怀疑中国“不公平竞争”。调查没完,就已经打算提高中国船只的靠港费用,甚至准备对中方港口使用设限。意思赤裸裸:让中国的船在美国更难靠岸,成本更高,让自家船东多抢点市场。

海运这一块,美国的手法和之前在芯片、新能源上的套路一模一样。嘴上说“维护公平贸易”,实际上是保护主义的老把戏。他们甚至还想拉盟友一起设障,扩大对中国船只的限制。这种做法并不新鲜,但放到航运领域,明显带着一点“慌”的意味。

中国这次没打算忍。用的就是对方的逻辑,你收我钱,我也收你钱,而且是按吨位收。这是真刀真枪的回击,不是象征性的口水战。区别在于,中国设定了明确规则,还分阶段实施,力度可控,节奏可调。这既是回应,也是信号:我们有耐心,有底气。

底气从哪来?很直接,中国的造船业这几年发展迅猛,特别是在大型高技术船型上,产能和质量全球领先。比起中国,美国的造船业早已衰退,交付期长,造价还高。如果真打持久战,美国要补短板的难度远大于中国。这就决定了,美方用成本施压的策略,很可能会伤到自己。

这场摩擦的影响不止中美两国。全球航运链条、进出口企业、普通消费者都会感受到波动。首先是航运公司,原本铺设的航线是按成本核算的,现在中美的港务费互相加码,利润更薄的公司不得不调整航路、换船型,甚至选择绕行或弃掉某些市场。这会让运输链更复杂,效率下降。

进出口企业的压力也会跟着上来,尤其是那些跟北美市场紧密绑定的公司。运费涨,价格自然得抬,而且一旦运输节奏被打乱,供应链上下都会面临“缺原料”“交不了货”的风险。这种连锁反应短期内未必致命,但一旦形成惯性,调整回来会很难。

对全球供应链来说,真正的风险在于信心。一来二去,企业会重新考虑,跟谁合作更稳?如果贸易动不动就遇到“特别港务费”“制裁令”,大规模的长线投资和合作就会谨慎起来。这样,全球供应链可能会越来越呈“阵营化”分裂。

表面看,这是一场围绕港务费的执法与反制,核心其实是规则的主动权之争。以前,美国在航运规则领域一家独大,现在中国不仅能造船、能跑船,而且在制定游戏规则上越来越有发言权。这种变化,对习惯掌握主导权的美国来说,的确刺眼。

美国手里的牌,并没有表面那么好打。造船业落后是硬伤,港口运营效率也追不上中国。靠行政和政策手段能拖多久,不好说。而中国的节奏更像是在慢慢“打点子弹”,边回击边观察,留出调整和谈判的回旋空间。

这种战略看着不激烈,但杀伤力很实在。因为它建立在长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能拖能打,还能化解舆论风险。对外的信号也很明确:中国有能力设规矩,不是只能被动接招。

翻回今年4月,美国宣布调查中国造船和航运时,信心很足。但半年过去,中方用实际动作回应,把对等原则落到了纸面和港口的收费单上。这是一种把话说到做到的姿态,也是在告诉对手:海运行业的门槛和规则,现在得考虑中方的立场。

对于航运之外的领域,这事也有示范效应。既然在海上运输上能用对等工具回应,那么在其他被挑衅的产业里,也并非没有手段。中国的目标显然是防止对方形成“打了不还手”的惯性预期。现在,你想给我设障,那先掂量一下后果。

中美之间这种针锋相对,不会因为一两个回合就结束,背后的产业竞争、规则争夺,才是更长久的战场。只是这一回,轮到美国船在中国港口前算账了,按吨收费的单子,已经提前写好放在那里。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