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模块八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发布日期:2025-07-28 05:03:09 点击次数:133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C. 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
D. 国民党军队进攻东北解放区
答案:A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2.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是( )
A. 减租减息
B. 耕者有其田
C. 土地国有化
D. 平均地权
答案:B
解析: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明确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3.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的背景是( )
A. 抗日战争胜利
B. 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
C. 三大战役胜利后
D. 新中国成立前夕
答案:B
解析:1946年8月,面对国民党军事优势,毛泽东提出该论断,增强人民战胜反动派的信心。
4.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不包括(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三大战役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1948.9 - 1949.1),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
5.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 )
A. 延安
B. 西柏坡
C. 北平
D. 瑞金
答案:B
解析: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6. 下列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济南战役
答案:A
解析:1948年9 - 11月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解放沈阳、营口等地,解放东北全境。
7.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时间是( )
A. 1948年12月
B. 1949年4月
C. 1949年9月
D. 1949年10月
答案:B
解析: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统治覆灭。
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是( )
A. 《临时约法》
B. 《共同纲领》
C. 《五四宪法》
D. 《八二宪法》
答案:B
解析: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9.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爆发的大规模学生运动是( )
A. 一二·九运动
B. 一二·一运动
C. 五二〇运动
D. 一二·三〇运动
答案:C
解析:1947年5月20日,“五二〇运动”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是国统区学生运动高潮。
10. 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会议是( )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1. 淮海战役的主要作战区域在( )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长江以南
D. 以徐州为中心的华东、中原地区
答案:D
解析:淮海战役(1948.11 - 1949.1)以徐州为中心,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12. 下列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的是( )
A. 中国国民党
B. 中国共产党
C. 中国民主同盟
D. 中国致公党
答案:C
解析:中国民主同盟(民盟)在解放战争中支持中共,反对国民党独裁;致公党活跃于更早时期,国民党为反动统治政党。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名称是( )
A. 工农红军
B. 八路军、新四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C
解析:1946年起,中共领导的军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承担解放战争任务。
14. 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北平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济南战役
答案:C
解析:1949年1月,北平国民党守军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15. 下列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的是( )
A. 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A
解析:挺进大别山(1947年)揭开战略进攻序幕;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关键战役。
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的代国歌是( )
A. 《黄河大合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松花江上》
D.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答案:B
解析: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定为国歌。
17.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 公私合营
B. 没收官僚资本
C. 土地改革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中共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成立后推进公私合营,均属该时期经济政策。
18.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 三大战役 ② 渡江战役 ③ 重庆谈判 ④ 挺进大别山
A. ③④①②
B. ③①④②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答案:A
解析:重庆谈判(1945年) 挺进大别山(1947年) 三大战役(1948 - 1949年) 渡江战役(1949年)。
19.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强调的国家性质是( )
A. 资产阶级共和国
B. 无产阶级专政
C. 人民民主专政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
20.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迅速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
A. 军事失利
B. 经济崩溃
C. 政治腐败,失去民心
D. 国际援助断绝
答案:C
解析:国民党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经济掠夺导致民心尽失,是其崩溃的根本原因。
二、判断题(20题)
1. 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是签订了《双十协定》。( )
答案:√
解析: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方针。
2.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 )
答案:√
解析: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兵力达430万,装备精良;解放军仅127万,装备落后。
3.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结束。( )
答案:×
解析: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但解放战争结束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
4.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
答案:×
解析: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
5.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
答案:√
解析: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包围城市转向城市领导农村,恢复经济建设。
6. 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标志国民党政权覆灭。( )
答案:√
解析: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垮台。
7.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 )
答案:×
解析:《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 )
答案:√
解析: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是歼敌最多、影响最大的战役。
9.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在中共七大上。( )
答案:×
解析:“两个务必”出自七届二中全会,强调革命胜利后的作风建设。
10.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全部支持中国共产党。( )
答案:×
解析:部分民主党派初期主张“中间路线”,后认清国民党本质,逐渐接受中共领导。
11. 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 )
答案:×
解析: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
12. 平津战役中,天津是通过和平谈判解放的。( )
答案:×
解析:天津是通过武力解放的,北平则是和平改编。
13.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 )
答案:√
解析:国民党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全面崩溃。
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答案:√
解析: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员,毛泽东为主席。
15. 辽沈战役解放了华北全境。( )
答案:×
解析: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
16.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名称始终是八路军和新四军。( )
答案:×
解析:1946年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再使用八路军、新四军称号。
17. 《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
答案:√
解析:该著作阐明新中国政权性质、各阶级地位及对外政策,指导建国实践。
18.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
答案:√
解析:三大战役依靠人民群众支援,体现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19.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运动加速了其统治的崩溃。( )
答案:√
解析:以“五二〇运动”为代表的学生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20.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
答案:√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三、名词解释(5题)
1. 三大战役
答案: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共歼灭敌军154万余人,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2.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土地改革纲领,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满足农民土地需求,激发群众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3. 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会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规定革命胜利后基本政策,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为新中国建设作准备。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9年9月召开的筹建新中国的会议,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标志爱国统一战线形成。
5. 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国家政权理论,强调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革命阶级,对敌人实行专政,是新中国的国体。
四、简答题(2题)
1. 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战略意义及其胜利原因。
答案:
战略意义:
① 军事上: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消灭其精锐部队,扭转敌我力量对比,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② 政治上:粉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动摇其统治根基,加速政权崩溃。
③ 心理上:极大鼓舞人民军队士气,瓦解敌军斗志,增强全国胜利信心。
胜利原因:
① 正确战略指挥:中共中央制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方针,灵活运用战术。
② 人民群众支持: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运输物资,形成“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壮观场面。
③ 国民党内部矛盾:军队派系林立、指挥混乱,士兵厌战情绪强烈。
④ 统一战线作用:民主党派和进步力量支持中共,孤立国民党反动统治。
2. 结合史实,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
① 历史使命的担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探索均未成功,唯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反帝反封建目标,顺应历史潮流。
② 正确的道路选择:从“农村包围城市”到解放战争战略决策,中共始终立足国情,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赢得群众支持。
③ 人民群众的拥护: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农民根本需求;在国统区领导民主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的第二条战线。
④ 强大的组织力量:中共坚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确保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⑤ 国际形势的推动: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壮大,苏联等国支持中国革命;而国民党因独裁腐败失去国际信任。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成立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