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美媒曾探问:印度有无中国式崛起条件?能成新超级大国?

发布日期:2025-07-28 16:22:39 点击次数:92

话说这两年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真是铆足了劲儿,尤其把目光紧紧盯在中国身上。

那感觉,就像赛跑时咬住前面领跑者的对手,不管经济、科技还是影响力,总想找个机会比划比划。

你别说,表面上看两家还真有点像:人多、地方大、人工便宜,不少人觉得印度好像攥着当年中国腾飞前的那手差不多的“底牌”。

这不,连大洋彼岸的美国都开始琢磨了:印度真能变成下一个中国吗?这事儿现在讨论热度可一点不低。

先看印度自己喊出的口号。

记得几年前,他们就放话要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结果数据真就一路飙升,还真的做到了。

这事儿可给他们打了好大一剂强心针,似乎证明了“印度速度”并非空谈。

这股子劲头,随后也砸在了经济棋局上。

拿去年莫迪访美那次高调行程来说,收获确实不小。

最吸睛的要数跟美国联手搞喷气式战斗机发动机生产,这被外界解读为两国关系升温、互信加深的一个强信号,军事工业合作可是块试金石。

更实在的收益其实在科技圈,特别是芯片这块大蛋糕。

美资巨头美光公司确定在印度砸下8.25亿美元,建首个本土的芯片封装测试工厂,据说今年(2024)年底就能开始干活了。

搞芯片设备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也打算在印度弄个新的工程中心。

外资纷纷落地,看中的仅仅是印度人工便宜量大吗?恐怕更深一层是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大背景——很多企业在急切地寻找“中国制造”之外的备选项,印度恰好处在这个风口上。

当然,印度政府也没少下血本。

就说美光这个项目,总投资预算飙升到27.5亿美元,里面大头可不是美光自己掏的腰包,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慷慨的财政补贴。

虽然这厂子不造最尖端的芯片,但对印度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电子产业链的完善以及与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等地的竞争中,都是实实在在的一步好棋。

这种补贴驱动的模式,在电子制造业其实已经尝到了甜头。

你比如苹果手机吧,在印度造的iPhone出货量涨得特别猛,光2022年就同比爆增65%,出口量也跟着水涨船高。

印度本土产的智能手机中,每五台就有一台是iPhone,这个占比是前所未见的新高。

苹果的代工伙伴富士康能在印度组装iPhone,背后就有印度政府补贴的有力支撑。

补贴政策确实像敲门砖,能把企业吸引进来。

但想让人家长期扎根,安心扩大投资,光靠补贴可就远远不够了。

硬件条件得跟上吧?电力、交通这些基础设施印度差距还不小。

更重要的是营商环境,得真正让人省心、高效、可预期。

尤其是人才管理和劳动法规改革,被反复提及是个坎儿。

现在全球科技领域保护主义抬头,要是印度自己还设置太多隐形壁垒,不仅会让外资犹豫,连带着本地公司想在国际上闯出名堂也难。

这个瓶颈不打通,投资热度未必能持续多久。

国际上关于“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讨论,一直挺热闹,但观点分歧也挺大。

有的摇头直言“绝无可能”,有的觉得只差时间,就差临门一脚。

有意思的是,印度自己似乎也清醒意识到了某些根本性问题,不再只是满足于表面的热闹。

看看莫迪最近的一次谈话就挺有代表性。

他谈到和中国的关系时,首先强调了两国之间“有着好几个世纪的相互学习史”,还说大家“都曾是世界经济强国”。

这些话听着挺大气,表示愿意与中国进行“健康且自然”的竞争,但关键一句是“得确保分歧不会变成大争端”。

这话透露出谨慎的信号,说明高层也明白过度摩擦对发展没好处。

但这毕竟只是口头表态,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可不只是领导人的几句聪明话。

深究阻碍印度追赶脚步的硬骨头,其实有不少。

最让产业界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供应链“断档”。

瑞银那些分析报告里点得挺明白:中国经济能飞起来,靠的是啥?就是制造业圈子里那套极其完备、环环相扣的配套体系,啥零件国内基本都能搞定,跟拼积木似的顺畅。

再看印度,制造工厂很多关键零件还是得从国外买进来,这成本自然就蹭蹭上去了,整个产业链条绷得紧、效率提不上来。

这种上下游脱节的状态,直接拖了后腿,让“印度制造”在成本效益上显得很吃力。

说白了,缺乏像中国那样扎堆聚拢、紧密协作的制造业生态群,光靠个别企业孤军奋战,想复制中国模式?难。

再看基础设施这块短板,投入差距就写在纸上。

没闹疫情那会儿,中国在基建上的真金白银投入能占到GDP的6.5%,印度这边呢,只有大概4.5%。

别小看这几个点,日积月累下来,体现在硬件条件上就是天壤之别。

港口、公路、铁路、供电这些基础系统效率不够,物流成本就高企,建个大工厂搞大规模生产的难度倍增。

效率上不去,成本降不下来,自然会影响整个投资环境的吸引力。

毕竟,企业是逐利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没人愿意买单。

更长远也更根本性的挑战,埋在“人”的身上——人口素质和社会基础。

印度政府自己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识字率只有78%左右,更要命的是女性识字率掉到62%。

这个数字和中国的普及率(2020年数据约97%)一比,差距就很扎眼了。

高识字率意味着能迅速培养和提供大量合格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这可是中国经济起飞时依赖的强大动能。

熟练工人才库不足,对产业升级形成巨大制约。

职业教育这块也差得远:2021年印度大约160万人接受了职业教育培训,同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人数是多少?560万!这里里外外就是三倍多的差距。

这意味着在产业工人的培养速度和规模上,印度需要补齐的功课实在太多了。

问题的根子在哪?不少观察人士指出来,在于印度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复杂度,牵扯的利益方太多了。

办一个企业,开个工厂,在印度要走完所有的审批和合规流程,耗费的时间平均是中国企业的两倍还不止。

想想看,时间就意味着金钱和机会成本,创业者或者投资者,有多少耐心和资金能被这样反复“摩擦”?这套繁琐到窒息的商业流程,不仅抬高了经营成本,更像是给投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这种来自社会体系和治理结构的“内耗”,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发展阻碍。

解决不了这个效率困境,许多宏伟的发展蓝图,恐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所以说,印度想真正实现追赶甚至超越,眼下做的这些表面文章——比如搞些明星投资项目、提供诱人补贴——还远远不够。

它真正需要面对的战场,不在国界之外,而在自家门内。

社会层面的深度挑战,比如那顽固的种姓隔阂(虽然法律废除但现实中影响依然根深蒂固)、难以跨越的贫富鸿沟、庞大的文盲与半文盲群体、需要彻底改革以提高运转效率的官僚体系……这些“软硬兼施”的难题,每一个解决起来都如同攻坚大山。

中国的发展道路一路过来也并非坦途,但起步点的一些基础条件,尤其是社会结构的某些特点(比如普遍较高的识字率、相对统一的市场文化环境)是不同的。

印度想要复制或者超越,必须首先解决自身这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如果不把这些拦路的“大山”挖掉搬开,超越之路就始终显得遥远。

说到底,阻碍前进步伐的那个关键瓶颈,往往正是映照在镜子里自己,而非赛场上的其他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