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搞不懂郑智化,我陪同事去北京做手术来回都申请轮椅,两边机场都有专人帮忙推送,却感受到服务的落差和心酸,难道关怀就这么难吗
发布日期:2025-11-20 12:42:23 点击次数:135
就想问问,现在这人情世故,都这么拧巴了吗?我刚从北京回来,整个人到现在还缓不过来劲儿,心头那股憋屈劲儿,跟手机电量一样,怎么都充不满。
陪着同事去北京做手术,来回都申请了轮椅服务。说实话,一开始心里还有点暖洋洋的,觉得这社会,到底还是有温度的。
去的时候,在咱们这边机场,我一推着同事出来,就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那态度,那效率,没得说。从值机到安检,再到登机口,一路都是绿灯,感觉我们俩都被当成了贵宾。
同事也挺感动的,一路都在念叨,这真是太方便了,心里负担一下就轻了不少。我当时还想,看看,这就是咱们大国的服务水平啊,人性化,细致入微。
结果,北京机场一下飞机,我整个人就傻眼了。明明提前申请好的轮椅服务,愣是让我们等了快二十分钟。
眼看着同航班的人都走光了,我同事脸色都白了,手术后本来就虚弱,这会儿更是摇摇欲坠。我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跑前跑后问了好几遍。
每一次问,都是差不多的回答,再等等,马上就来,人手不够。我听着那些话,心里那股火就蹭蹭往上冒,但又不能发作,毕竟是求人家办事。
终于,一个大妈推着轮椅来了,脸上写满了不耐烦,动作也挺粗鲁的。同事小心翼翼地坐上去,她就推着,一路也没什么交流。
我跟在她后面,看着同事弯着腰,努力想靠在椅背上,却怎么也找不着一个舒服的姿势,心里堵得慌。这哪是服务,这简直就是例行公事,或者说,任务。
回程的时候,我们又在北京机场经历了同样的折磨。这次等的时间更长,足足半个多小时。
同事疼得直冒冷汗,我在旁边看着,恨不得自己变成个大力士,把她直接抱过去。我看到其他地方推着轮椅的工作人员,有的说说笑笑,有的玩着手机,就感觉更来气。
我承认,我就是个凡人,我有情绪,我看到这种待遇落差,我心里不平衡。这明明都是公共服务,怎么就能差出这么一大截子呢?
我那时候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郑智化老师当年那首歌,虽然说的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但是那种“蒙着眼睛就以为看不见”的讽刺,真是把我给扎疼了。
咱们国家这些年,经济发展有多快,大家都有目共睹。根据民航局的数据,2023年全年旅客运输量达到了6.2亿人次,机场吞吐量也是节节攀升。
这么大的客流量,这么高的运转效率,怎么就不能在细节上再用心一点呢?这不是什么高科技,也不是什么难事儿,说白了,就是个态度问题。
我想起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里面明确提出要“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机场这种服务,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医疗服务的延伸吧。病人从医院出来,还没完全康复,就需要这种无缝衔接的关怀。
然而现实是,北京的国际化大机场,面对残障人士或者病患,服务居然这么滞后,这么敷衍。我同事回来跟我说,那趟旅行最让她感到疲惫的,不是手术本身,而是机场那段路。
这真不是在抱怨谁,也不是在挑刺儿。就是觉得,咱们社会发展到今天,硬件上去了,软件也不能掉队啊。
这种细节,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个社会的温情底色。这不是什么“爱心泛滥”,这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意识。
我甚至想到,可能他们觉得,我同事只是暂时需要轮椅,不是真正的残疾人,所以就没那么上心。但身体不适,需要帮助,这种需求难道分三六九等吗?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个轮椅服务,能让人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这其中的落差,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这种“人情冷暖”的体验,真是让人心寒。
什么时候,这种最基础的关怀,才能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看运气、看人品,或者看你碰上谁的心情?这种期待,是不是奢望了?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